近日,歌手黄霄雲翻唱华晨宇代表作《烟火里的尘埃》引发轩然大波。尽管黄霄雲方坚称已获合法授权,但华晨宇工作室及粉丝指出其涉嫌“偷用”华晨宇另一作品的原创片段。双方隔空喊话,一场关于“音乐版权边界”的口水战拉开序幕。

一、争议焦点:翻唱还是“偷旋律”?

4月2日,华晨宇工作室发布声明,称与黄霄雲方就版权问题“谈不拢”,并点名对方存在“音乐版权擦边行为”。争议的核心在于黄霄雲翻唱版中一段30秒的吟唱片段——该段落被指直接截取自华晨宇在2018年《歌手》节目中改编的《孩子》Live版,而这一片段是华晨宇的原创和声改编,并曾在多场演唱会中与《烟火里的尘埃》融合演出,形成独特的“续集式”作品

黄霄雲方则于3月31日声明,已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烟火里的尘埃》词曲著作权授权,强调“尊重版权规则”,并扬言对“不实指控”追责。然而,华晨宇全球歌迷会反呛:“授权≠允许挪用原创改编!”并指出黄霄雲方从未就《孩子》片段的版权问题与华晨宇团队沟通。


二、法律边界模糊?业内:改编≠随意“拼贴”

这场争议暴露了音乐行业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翻唱改编的边界究竟在哪?
华晨宇粉丝指出,黄霄雲的翻唱版在结尾处直接“嫁接”了《孩子》的吟唱旋律,而这段旋律在原版《烟火里的尘埃》中并不存在,属于华晨宇的二次创作成果。若未经授权使用,可能构成对改编作品著作权的侵犯。

但法律界人士分析称,此类争议的难点在于“独创性认定”。例如,即兴表演片段是否构成独立作品?短旋律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目前国内尚无明确判例,双方若僵持不下,最终或需诉诸法律。


三、行业反思:原创者的心血谁来守护?

华晨宇方的强硬表态,实则戳中了音乐行业的痛点。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兴起后,“片段式翻唱”“魔改神曲”屡见不鲜,许多原创者因维权成本高而选择沉默。此次事件中,华晨宇工作室明确喊话“拒绝模糊借鉴”,呼吁行业“多些纯粹原创”,被业内视为对“拿来主义”的一次公开宣战。

有音乐制作人评论:“翻唱本是致敬,但若滥用他人创意却不标注来源,就成了‘高级抄袭’。”也有网友认为,黄霄雲作为华晨宇粉丝,加入其经典旋律或许是“致敬”,但版权时代,“情怀不能凌驾于规则之上”。


四、网友站队:粉丝怒撕,路人吃瓜

事件发酵后,双方粉丝激烈交锋。华晨宇粉丝晒出历年演唱会视频、节目截图等“铁证”,力证吟唱片段归属权;黄霄雲支持者则质疑:“若真侵权,为何版权方不直接起诉?”中立观众则呼吁理性:“支持原创,但别让口水战掩盖音乐本身。”

结语

这场版权纠纷不仅是一场明星“互撕”,更是一次对行业规则的拷问。当“改编权”“二次创作”的边界日益模糊,如何平衡创新与尊重原创,或许是每位音乐人必须面对的课题。正如网友所言:“致敬的前提是尊重,热爱的底线是规则。”

#华晨宇工作室发文拒绝版权擦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