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巴金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光荣参加了盛大的开国大典。那一天,他和共和国的领袖和将帅们肩并肩,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时候,他可能不会想到,建国后,他创作的小说中,会和一部经典电影联系起来。而他更不会料到的是,因为这部小说,他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也经历了沉沦和苦难。
建国初期,翻身当家作主的全国人民朝气蓬勃,热火朝天搞建设,一心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巴金也不甘落后,他挥动着手中的笔,挥洒着心中的热情,热烈歌颂这个古老而又新生的祖国。
此时,他笔下的社会,不再是“激流三部曲”中令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而是热火朝天的工地、炮声隆隆的战场。他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是《寒夜》中悲惨的底层百姓,而是新时代的工人、农民与士兵。
正是在这个时期,巴金写下了反映战争年代革命家庭故事的小说《团圆》,之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成为一部风靡神州、家喻户晓、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红色经典电影,它就是《英雄儿女》。
亲临朝鲜战场感受战火硝烟中的英雄气概
1952年初,朝鲜战场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军队边打边谈判,为了争取有利态势,双方对每一个山头、关隘都反复争夺,战斗更加激烈,战场十分残酷。
此时,为鼓舞战士斗志,宣传英雄事迹,全国文联组织“朝鲜战地创作组”,组织一大批知名文艺工作者,深入战场前线,采写英雄故事。巴金知道这次去朝鲜风险很大,但依然决定参加。他在给妻子萧珊的信中说:“我想还是去朝鲜好,可以锻炼一下,对自我改造也有帮助。
3月20日,以巴金为组长的17名创作人员,悄悄换上军装,几经辗转颠簸抵达朝鲜,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开始了为期9个多月随军采访生活。采访中,他们多次遭遇险情。有一次,为避开敌人空袭轰炸,他们在夜间去战地采访,汽车一下子翻到了路边的深沟之中,所幸大家都没受重伤。
还有一次,巴金跟随部队首长前往159高地视察,一路之上大雨滂沱,,他因眼睛被雨打湿,看不清路,在跨过一道深沟的时候脚下一滑,重重地摔进了沟里,但是战况紧迫,时间紧急,他只能忍着剧痛继续赶路,到达阵地的时候,他满身泥污,已经认不出来了。
在朝期间,巴金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会见彭司令员》。1952年3月22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接见了他。后来巴金把这次接见情形写成一篇散文,文中充满感情地讲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英雄气概和高大形象。
结果彭德怀看到稿件后,专门致信巴金说,希望修改文中几处地方,一个是把“像长者对子弟讲话”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另外,彭总谦虚地说“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巴金后来都按照彭总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尽管如此,后来彭德怀元帅遭受不公正对待之后,巴金的这篇《会见彭司令员》的文章,就成了“大毒草,和反革命勾结的“罪证”,巴金也因此遭批挨斗,被关进了“牛棚”进行改造,吃尽了苦头。
在战地采访之中,让巴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志愿军第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二团六连的英雄壮举。那一年的10月3日,守卫在板门店前线67高地的六连,在打退了敌人的17次疯狂进攻,坚守达75小时之后,全连战士大都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身负重伤的赵先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兼政委张振川报告紧急敌情。眼看敌人已经冲上了我军阵地,赵先友在电话中坚决要求,让炮兵直接向自己所在阵地射击。
战后,六连被授予“英雄坚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光荣称号,赵先友烈士被追认为特等功臣。在对六连所在团进行采访时,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以及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而这一人物,正是后来电影《英雄儿女》的主角原型之一。
结束了朝鲜战场的写作采风之后,1961年,巴金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很快写出了2万多字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对志愿军父女,历经磨难在朝鲜战场上认亲的感人故事。后来,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也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30年后的1991年夏天,赵先友烈士所在部队在营区为他立了一座塑像,想请巴金老人在碑石上题个词。此时已是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给巴老修书一封,并派人送到正在上海住院治病的巴金手上。巴金阅信后,很快就用颤抖不已的手写下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这样一幅字。
这个著名的文学大师,尽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依然对国家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反复修改斟酌下的电影剧本脱胎换骨
20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1961年6月,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在北京新桥饭店召开,为全国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正是在这一时期,一大批经典电影脱颖而出,比如《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但是,这个时候能够反映抗美援朝英雄的优秀电影作品,还是一个空白。
巴金的小说《团圆》一经发表,就引来了众多热议。此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读完了小说之后,感到这是一个好题材,很快就通知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担任这一任务的,是著名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也是一名传奇导演,他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美国匹兹堡,1925年随父母回国,1939年奔赴延安,从此开始了革命文艺工作,曾导演了《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冰上姐妹》等轰动一时的战争电影,深受大家的喜爱。
武兆堤看完小说后,感到这是一部好作品,但是还缺少一个关键人物来把它改编好。几天之后,在北京的一家小旅馆里,武兆堤等来了他需要的那个关键人物,对方是武兆堤在抗大的同学,如今已经是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他就是毛烽。
毛烽早在14岁时就参军干革命,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正是改编这部抗美援朝电影的合适人选。两人一拍即合,并得到了夏衍的同意。为此,夏衍还专门向傅钟将军说明情况,给毛烽批了长假专心写作。
主创人员到齐,剧本正式开工,武兆堤和毛烽等人在北戴河找了一家宾馆闭关创作。在小说的改编之中,变动最大的就是剧中的主角王成。
王成在巴金的小说《团圆》中,只是一个小配角,作者在写他的时候基本是一笔带过。关于王成参加的战斗的描写,甚至只有一句话:“这个团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但是武兆堤和毛烽两人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决定将王成上升为故事主角,并围绕他的英雄气概,设置了很多具体情节。在后来的影片中,两人就仅凭小说中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把这个英雄人物拉长成了一个独立的故事,影片前30分钟全是用来表现王成的英雄事迹的。
其中,电影中的王成,在紧要关头向指挥部大喊“向我开炮”,最后拿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经典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一情节,来源于两人的苦心构思,也来源于一次机缘巧合。那一天,毛烽在翻看《志愿军一日》时,无意中看到文中有“向我开炮”的句子,他由此获得灵感,于是着力把“王成”塑造一名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英雄的形象。
最终,王成最后手持爆破筒,站在敌人包围中喊出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怒吼,至今回荡于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贯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电影拍摄成为经典
《英雄儿女》中的男主角王成,一开始并没有找刘世龙扮演。领导的要求是,要找找一个身材魁梧、气势雄壮、能够压住场面的演员来主演这个英雄。而刘世龙个头不高,长相也不出众,领导看了说,顶多只能演一个战士。
但导演武兆堤却力排众议,他心目中设想的这个战斗英雄,原本就应该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逐步成长起来的。因此武兆堤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让刘世龙饰演了男主角王成。
为演好英雄王成,刘世龙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大比武的许多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一场戏时,整个阵地一共布设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就在这样一个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过来。
这一场景反复拍了四次,最后刘世龙的眉毛几乎都烧光了,鬓角头发也被火燎去了一大片,胳膊和身上也被烧得满身水泡。就是这样,他也一直没有舍得向导演喊停。因为他知道,那时候胶片特别贵,一停机就会造成很多损失。
演英雄就要向英雄学习!此时的刘世龙才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的英雄,真的太不容易了。
影片中的女主角王芳,其实是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之中,进入到了这部电影的选角之中。一开始,为了选好女主角,导演武兆堤和毛烽找了许多文艺团体,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
有一天,谢晋正在北京电影学院办事,突然迎面走来一个女生,圆圆的脸盘,黑亮的眼睛,更重要是,尽管年纪不大,但是却有一股飒爽的英姿。谢晋感觉,这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
他马上通知了两人,结果毛烽和武兆堤来到学校,那个女孩正好有事出去了,于是两人就在学校里挨个屋子寻找,后来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他们猛地感到眼睛一亮,这不就是他们要找的“王芳”吗!
姑娘叫刘尚娴,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当时她为实习拍戏去仓库借道具,往回走时碰上了谢晋,结果就成了电影中的王芳。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电影中这首大气磅礴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伴随着电影的放映,迅速传唱大江南北。当初,这首歌曲的诞生,也经历了很多波折。
歌曲中的三段歌词,最开始都是由著名的词作家乔羽写的,但军队中的很多人感到不够满意,于是长影制片厂又找到了吉林大学的教授公木,他当时已经写过了两个非常知名的作品,一个是《八路军进行曲》,一个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凭借着丰富的部队经历和深厚的文艺功底,公木很快就写好了这部歌曲的歌词,后来又找到著名曲作家刘炽谱曲,两位音乐大师联手,成就了一曲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几经变动,最开始名字叫《他乡遇故知》,后来在夏衍的提议下,改为原小说的名字叫《团圆》。样片完成之后交部队审查,当时的共和国的元帅大将们济济一堂看片,最后在罗瑞卿、肖劲光、杨尚昆、许世友的一致意见之下,影片最终定名为《英雄儿女》。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轰动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看完电影后,专门给作协党组书记刘白羽打电话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斗争中去。巴金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了《英雄儿女》这样的好作品!
《英雄儿女》这部影片,精彩演绎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热血风采,热忱讴歌了中国军队所向无敌的铁血军魂和牺牲精神。每一名志愿军的英雄故事,就是一首中华民族不畏列强的光荣史诗。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部经典电影仍然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人的爱国情怀。今天,世界依然不够太平,强权国家肆意妄为,蛮横践踏国际规则。此时,我们正需要当年抗美援朝时那种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那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奋勇向前,永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