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在俄罗斯海参崴烈士墓前的鲜花深深地刺痛了我!
几天前,一则网络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群中国大妈在俄罗斯海参崴的"烈士墓"前,手捧鲜花,满脸虔诚地排队祭奠。她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墓碑的主人,曾是与中国有着复杂历史纠葛的士兵。她们的举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有人称赞她们善良,有人则批评她们“跪久了,站不起来了!”。
看到这则新闻时,心头一震,一种复杂而痛苦的情绪涌上心头。
大妈们手中的鲜花,不仅刺痛了我的心,也刺痛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
一场“善意”的误会?
从大妈们个人的角度来看,她们或许只是出于本能的善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表示尊重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无论生前是敌是友,死后皆应安息。因此,当她们看到海参崴的烈士墓,可能并未深究墓主的身份,而是出于习惯性的人道主义,献上鲜花,表达哀思。
但问题在于,这种“善意”是否真的合适?这些墓碑背后的历史,我们能一笑而过吗?
海参崴,曾是中国的领土,在1860年因沙俄的威逼而被无能的清朝政府割让(《中俄北京条约》)。从那时起,它就成了一个沉重的历史伤疤。而这些烈士墓中的很多人,或许正是当年参与战争、侵占土地的沙俄士兵。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国人去祭奠他们,是否意味着对历史的无知,甚至是一种屈服?
历史不能被淡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曾失去过太多土地,承受过太多苦难。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每一笔都是血写的教训。海参崴的易主,不仅仅是土地的丧失,更是民族尊严的损伤。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回望那些曾经失去的一切,我们能坦然地去烈士墓前献花吗?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向侵华日军的墓碑献花,我们会作何感想?如果韩国人在“独岛”争端中站在日本烈士墓前表示敬意,他们的国人又会如何评价?
有些人或许会说,时代变了,我们要放下仇恨,面向未来。但所谓的放下,并不意味着遗忘。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历史记忆都不去维护,那所谓的和平与友好,又有何意义?!
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
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不必一味指责大妈们的行为,而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这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不足的结果。许多中国人对于近代史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页,而这些课本往往不会详细描述像海参崴这样的领土变迁。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很多人自然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国人的国际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许多中国游客在出国旅游时,并不会特别在意目的地的历史背景。他们更关心的是购物、美食和美景,而对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知之甚少。这也是为什么,大妈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在海参崴的烈士墓前献花,却未曾想到,这片土地的归属曾是我们民族的伤疤。
如何走出“精神跪族”的阴影?
有人批评中国大妈是“精神跪族”——一种习惯性地对外族表现出过度友善、甚至带有自卑情结的群体。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一些国际场合,我们确实能看到类似的行为:
• 有中国游客在靖国神社前拍照留念,却不知道那里供奉的是侵华日军战犯。
• 有中国企业家在海外投资时,宁愿亏损也要“讨好”当地政府,却不愿意支持国内的实体经济。
• 有些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受了不公待遇,不是据理力争,而是选择忍气吞声。
这些行为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种“跪久了站不起来”的心态。这种心理或许来源于百年来的屈辱历史,也或许是对西方、对强国的一种过度崇拜。但无论如何,如果一个民族不能挺直脊梁,它的未来注定不会光明!
该献花的地方在哪里?
我们不是不能献花,但我们要清楚,鲜花应该献给谁。
在我们的土地上,有无数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守卫边疆的战士,甚至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仰和祭奠的人。
海参崴的烈士墓,或许在俄罗斯人的眼中,是值得纪念的英魂,但对于我们来说,它更多是一块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的碑石!
历史从不会遗忘,真正值得被遗忘的,是那些不愿意铭记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