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0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在他签署行政命令之后,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逮捕并拘留了支持哈马斯的外国学生马哈茂德·哈利勒。他续指,哥大和其他大学还有更多学生参与支持“恐怖主義”、反犹太主义和反美活动,政府不会容忍这种行为,这只是开始,还会有更多逮捕行动。
3月8日晚,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命令,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在哥大学生公寓逮捕了哈利勒。被告知「国务卿认定,你身处美国境内及在境内的活动,会对美国外交政策构成严重后果」,并将其移送至距纽约2080公里之遥的路易斯安那州移民拘留中心侯审,走驱逐出境流程。
哈里勒今年30岁,巴勒斯坦后裔,在叙利亚长大,去年12月在哥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预计今年5月毕业。他2022年持学生签证入境,2023年結婚,2024年取得美国绿卡。他在这么短时间内拿到绿卡似受益于婚姻,其妻诺尔·阿布达拉是美国公民,已有八个月身孕。
3月12日,特朗普政府边境事务负责人汤玛斯·霍曼对记者发表讲话称,哈利勒是“国家安全威胁”。“如果你在大学校园里散发煽动暴力的传单,那是违法的。”在美国“持有签证或居留卡是一种优待,你必须遵守某些规定。”
参与反以示威引火烧身
自哈马斯发动恐袭以来,以军的清剿行动导致包括哈马斯武装分子在内的逾4.8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严峻。为了提高人们对“巴勒斯坦人民面临种族灭绝和流离失所”现状的认识,去年4月17日,哥大数百名学生在校园举行集会抗议,搭建了约50个帐篷,还占领了一座行政大楼,并迅速呈燎原之势。全美多所名校挺巴反以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暴力冲突时有所闻。
作为学生组织“哥大种族隔离撤资联盟”(CUAD)的核心成员,哈利勒堪称这场抗议浪潮的风云人物,经常代表示威者与校方谈判,并施压学校从与以色列有关联公司撤资。更为关键的是,他常以真名实姓在媒体曝光,从不避讳,到处能看到他未戴口罩的面部照片,被哥大犹太校友会视为校园“动乱”的“头目”。
时任教育部长米格尔·卡多纳坦承,教育部收到有关抗议活动“令人非常担忧的‘反犹主义’报告。之后,拜登也表态谴责“反犹主义示威”和“那些不明白巴勒斯坦人处境的人”,称反犹“在大学校园或美国的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立足之地”,并承诺要打击反犹主义的“可怕”发展,重申对以色列的“全力”支援。
5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320对91压倒性票数通过《反犹意识法案》,扩大“反犹主义”界定范围,但在参议院被对内塔尼亚胡不满的犹太裔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搁置。
特朗普在大选中多次批评民主党打击“反犹主义”力度不够。2023年10月哈马斯发动袭击后,他就直言,“看到大学校园里大量外国人公开支持恐怖分子,美国人感到厌恶。他们在教你的孩子仇恨”,并誓言上台后将终止所有激进的、反美、反犹哈马斯同情者的学生签证,“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大学校园,赶出我们的城市,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家”,“直接遣送回国”。
陈年老法成驱逐依据
特朗普没有食言,上任后不到十天就签署行政命令,打击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反犹主义”。他强调,美国将使用所有可用和适当的法律工具,起诉、驱逐或以其他方式追究实施非法反犹太行为和暴力行为者的责任。
据此,国务卿卢比奥表态称,将“吊销哈马斯支持者在美国的签证或绿卡,将他们驱逐出境。”美国国务院之所以率先拿哈利勒开刀,理由是其所作所为明显反犹,给学校犹太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破坏了美国在全球打击反犹主义的外交政策目标。尽管鲜有先例可援引,但根据1952年《移民与国籍法》第237条的规定,任何“国务卿有合理理由相信其在美国的存在或活动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严重不利后果的外国人,均可被驱逐出境”。
用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的话表述就是,哈利勒获得了到全美最好大学学习的机会,却藉此组织抗议活动,支持杀害无辜男女老少的哈马斯恐怖分子,不仅扰乱了校园教学秩序、骚扰犹太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校园里感到不安全,而且还散发了带有哈马斯标志的哈马斯宣传单。她强调,特朗普政府对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 ,不会容忍那些既来美国享受接受教育的特权,又支持杀害美国人的恐怖组织的人。
不过,参加抗议的学生领袖并不认可将他们定性为反犹太主义者,坚称他们只是更广泛的反战运动的一部份,参与反战运动的还包括犹太学生和其他组织。一些人和组织也呼吁政府尽快放人。美国“宪法权利中心”律师布莱德·派克认为,特朗普政府明显是要利用美国移民法中模糊而宽泛的条文驱逐哈利勒,若不加限制,今后任何不同意政府外交政策的人都可能被驱逐。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哈利勒“是我们国家的合法永久居民,从未被指控或判定犯有任何罪行”,“国土安全部仅因其和平反种族灭绝活动而罔顾法律将他逮捕,这是对《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移民法,以及巴勒斯坦人人道关爱的悍然攻击。”
高官发声否认违宪
针对有关驱逐反犹学生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之说,3月12日,卢比奥在爱尔兰香农机场作短暂停留时对媒体强调,美国对申请签证者有权以任何理由拒签。驱逐哈利勒无关言论自由,而是涉及那些一开始就没有权利待在美国的人。没有人理所当然地有权获得学生签证,也没有人理所当然地有权获得绿卡。这就是签证的意义所在。
卢比奥进一步阐释说,如果在申请签证时就告诉签证官,自己是一个绑架儿童、强奸少女、挟持人质并任其在被囚期间死亡,归还的人质死多活少的凶残、野蛮恐怖组织哈马斯的铁杆支持者,想以学生身份进入美国,煽动各式各样的反犹活动,让美国大学关门,一定会被拒签。
如果哈马斯的支持者申请学生签证或任何签证进入美国后这么做,把美国大学搞得一团糟,参与明显的犯罪行为,搞破坏,让花钱上本应受人尊敬的高价学校的学生害怕一群疯子蒙着脸跑来跑去,尖叫着可怕的东西,连课都上不了,“我们就会吊销你的签证,如果你从事这些活动的时侯最终获得了绿卡,而不是公民身份,我们也会把你赶出去“,“就是这么简单”。
当福克斯商业频道节目主持人就哈利勒被捕事问及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 (ICE) 是否可以驱逐生活在美国的合法居留者时,特朗普政府边境事务主管汤姆·霍曼明确回答“可以”。他强调,“任何犯罪的外籍居民都有可能被驱逐出境”。只有遵守美国的法律,遵守签证的要求,“你在这里才是合法的。”哈利勒可能只是众多将被遣返的绿卡持有者中的第一个。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同样表示,美国绿卡持有者没有无限期留在美国的权利,如果危害美国最佳利益,可被驱逐出境。这与言论自由无关,而是关乎国家安全和社区包容。公众有权选择将什么样的人纳入美国社会。当被问及遭驱逐人数会否增加时,他表示,部分持学生签证者或因不适合继续留在美国而被驱逐。他无法确定具体数字,但预计会上升。
迄今为止,哈利勒并未面临任何刑事指控,官方也没有披露其与哈马斯有任何联系、曾接受哈马斯指令或向哈马斯提供实质性的支援,唯一理由是国务卿卢比欧认定他留在美国将对外交政策带来“不利后果”。这一政策转变凸显了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移民执法与个人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人们对美国移民政策包容性和公平性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激烈。支持者认为,这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由美国司法部、教育部等机构组成的打击反犹主义联合工作组认为,哥大校园氛围存在“严重且普遍”的问题,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在示威活动中遭到言语辱骂,在课堂上也受到羞辱,被排斥在学生团体之外。哥大新成立的纪律委员会就针对哈利勒的各种指控进行了调查,包括其指责学校一位院长“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是否违反了学校的反骚扰政策。
反对者则认为,批评以色列本身并不构成对犹太人的违法歧视。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对反犹主义的定义亦含有“对以色列的批评与对任何其他国家的批评类似,不是反犹主义”内容。美国一直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吊销哈利勒绿卡恐会破坏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可以预料,美国关于绿卡持有者的权利以及国家安全在移民决策中作用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哈利勒的妻子阿布达拉向路透社表示,她丈夫被捕前两天,曾问若自己被捕,她是否知道该怎么办。她回答说,绿卡持有者不必担心这种事,“我没认真去想他的问题,显然是太天真了”。当然,合法永久居民受到美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只有移民法官才有权以申请绿卡时撒谎或犯下重罪为由撤销永久居留权。哈利勒最终是否会被驱逐,还要等待法院裁决。
显然,要制定既捍卫国家安全,又尊重个人权利的平衡移民政策殊非易事。迄今为止,纽约南区联邦法官杰西·弗曼给驱逐哈利勒按下了暂停键,哈利勒命运如何具有风向标意义。无论如何,特朗普政府打击反犹活动不会手软。美国教育部近日已警告有关高校切实承担起抑制校园反犹主义责任,否则,将撤回联邦资助。看来,今后几年,只要被认定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不仅学生签证,绿卡也很难成为护身符。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 张介岭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