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拉开了。1950年,国家第一次表彰劳动模范,当年的上海纺织女工黄宝妹,以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成为全上海30多万纺纱工人最快纪录,成功进入第一代劳模大名单。

当时的纺织行业,也成为全国最有“钱”途的行业。黄宝妹老人讲:建国初,投资一个5万锭纺织厂,很快就能回本。有多快?让我们先从全国劳模讲起:



黄宝妹,1931年10月26日出生于上海浦东高东镇麦家宅,家里很穷,父亲是自家磨豆腐后挑出去叫卖,赚几个铜钱养家糊口的。

黄宝妹说:“母亲很可怜,五六岁时被人拐卖,先到济南,后来七转八转到了上海,从小做童养媳,16岁守寡,后经好心人介绍,跟了我的父亲。”

老人回忆,当年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分担家里生计,13岁那年,进了日本人开办的裕丰纺织厂工作,受尽了欺凌。1953年,黄宝妹被评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从裕丰纱厂到上海第十七棉纺厂!

裕丰纱厂,系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

1914年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选择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1922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

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分南北两部。车间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由人工控制,是旧中国少数几个空调车间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裕丰纱厂归中国政府所有,更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在裕丰纺织厂,留下颇多回忆!

“拿摩温”(日本监工)规定工人做生活三不准:不准讲话、不准跑开、不准偷懒。当时讲的“偷懒”,就是工人实在干累了也不准伸伸腰、揉揉腿。

有一次,偶然一个断头没接上,“拿摩温”撩起一只纱筒管劈头打过来,我头上马上起了一个大包,疼得直叫。

“拿摩温”认为我违反了她规定的“骂不还口,打不出声”的禁令,于是罚我去坐“老爷车”。

所谓“老爷车”,就是陈旧破烂的车,不是锭子弯,就是钢丝圈锈,纱锭上去,断头多得要命,弄得你手忙脚乱,一累得你动弹不得。

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不过也是坏事变好事,逼得我在“老爷车”上练身手,苦练技术。我还虚心向老师傅讨教,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细纱挡车工的技术,别人挡车一般270锭,我能挡400锭。



“十七棉”的产品,驰名中外!

“十七棉”是一个具有辉煌历史的老企业。建国初,老一代“十七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始创了以“龙头”为商标的“龙头细布”,驰名中外。

“龙”象征中国,“龙头”的含义是指在中国生产的头等产品。当时生产的2321×6463龙头细布,品质优良,风格独特,以价廉物美深受消费者青睐,走俏市场,风靡全球。



纺织业成为当时最有“钱”途行业!

建国初期,中国纺织行业成为最有“钱”途的行业。黄宝妹老人说:“那时建一个5万锭的棉纺厂,投产一年能够收回全部投资,纺织工自然而然也成为最热门的工作,纺织厂只要招工,大家都会争抢去报名,这是国棉十七厂最辉煌的时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批纺织厂停产,纺织机器被拆除,国棉十七厂迎来最艰难的时刻。



黄宝妹老人对十七厂感情很深!

黄宝妹老人讲,我对十七厂感情非常非常深,那里很多机器,都是我一点一点把它修好,所以把十七厂车子敲掉,我真的眼泪都掉了下来。

老人回忆,我在这十七厂里面工作了43年,评到全国劳模以后,很光荣、很高兴,也是在十七厂,很苦很苦,很甜很甜,都是在十七厂。



如今随着城市的更新,新的生机也在这条“绣带”上重新出现,杨树浦路尽头,黄浦江边这一大片锯齿形房屋顶的红房子,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所在,它的前身就是建设于1921年的日资裕丰纱厂。

大家对于建国初,棉纺业是最有“钱”途的产业,投资5万锭建一个棉纺厂,一年回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