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赵露思承认患上抑郁症停止工作后的首次公开露面。
然而这趟“乡村疗愈之旅”却给赵露思带来了不小的争议。
节目中的她心口不一,处处体现着上位者的傲慢与无知。
公益本该是照进苦难的一束光,却在明星滤镜下扭曲成特权阶级的自我感动。
当赵露思挎着限量款背包走进山村的那一刻,现代版“何不食肉糜”的剧本已然写好......
一、“你怎么不传手艺?自私了!”
《小小的勇气》中真的随处可见他们明星对于底层百姓阶级认知鸿沟下的傲慢性批判。
节目开始当工作人员问及参加节目的初心时,
赵露思也是毫不避讳地坦言道:
旅行嘛,就是为了开心!
这简直是连装都不装了!
美而言之公益综艺,实则是给自己公费旅游。
完全消解了山区人民的苦难,根本看不到她对公益事业的一点尊重与敬畏。
还有就是当工作人员给他展示山区孩子攀爬悬崖只为采摘松茸的时候,她却一脸激动地表示“很酷”!
要知道山区孩子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有的甚至连学都上不了。
为了充饥和换钱,只能去危险万分的悬崖峭壁之上采摘鹿茸。
然而赵露思却丝毫没有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甚至对他们的底层苦难进行了一种浪漫化的解读,上位者的无知与傲慢真得暴露无遗。
以及赵露思在节目上特意展示自己的化妆品、艺术照等物品来显摆物质优越感,这与山区女孩的贫困与无力形成刺眼对比。
整个节目完全就是赵露思的“作秀式公益”:
明明都睡到人家家里了,却还要求村民为她搭建专属帐篷,不允许小孩子碰她助理已经消过毒的床垫。
赵露思自己则更是完全站在旁边围观,丝毫没有要搭把手的意思。
第二天她更是直接睡到中午,起来就要求女主人专门给她做饭。
这哪是做公益啊,还真是来度假来了。
更炸裂的还在最后。
节目中邀请了一位非遗老人来为赵露思他们展示手艺。
在听到老人不传手艺的时候,赵露思则是丝毫不过脑子地指责道:
“你怎么不传手艺?你自私了!”
赵露思的质疑暴露了中产精英对底层苦难的认知局限。
她将手艺传承的失败归咎于个人道德问题,却未看到实际生活贫困的制约——
许多手艺人连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何谈投入精力培养学徒?
这种“何不食肉糜”式的批判,本质上是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体责任,掩盖了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矛盾。
节目组本意是通过明星参与推动非遗保护,但最终呈现的却是对贫困的消费。
赵露思在镜头前大谈“传承需要国际化工作室”,甚至用英文与村民交流。
这种脱离现实的表达方式,将公益异化为一场“精英拯救底层”的表演,反而加深了受助者的无力感。
真正的公益应关注系统性解决方案,而非停留在道德说教。
例如,山区手工艺的没落与市场萎缩、交通闭塞密切相关。
仅靠指责传承人“自私”无济于事。
赵露思事件提醒我们:
若公益仅停留在表面同情,不触及资源分配的改革,便永远无法打破贫困的循环。
二、“抑郁症”疑似是肉毒素中毒?
《小小的勇气》是赵露思患上抑郁症复出后的首次作品。
然而这档“公益综艺”却完全成了赵露思的“个人秀场”。
之前赵露思的抑郁症,就有人质疑是炒作,削弱了公众信任。
而这次赵露思可算是逮到了一个机会,终于能够现身说法,大诉苦水了:
这档节目已经完全沦为赵露思的人设洗白节目。
赵露思在节目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经常向那些向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来倾诉他们这些“日入208万”的明星“工作30小时的压力”。
好家伙,而这些收入微薄、眼看着吃了这顿没下顿的村民们还要反过来安慰她。
这场面何其滑稽。
就像一位网友说得那样:
你的富贵我来不及参与,你的痛苦也不必向我言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赵露思在节目中频繁提及的抑郁症所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也引发了争论。
有位医美博主指出,她描述的心跳过快、失语眩晕等症状与肉毒素中毒高度相似。
而肉毒素治疗周期仅需数周,与抑郁症的长期性特征矛盾。
而赵露思恰好是不到一个月就治好了抑郁症。
医学界也是明确区分两者:
抑郁症需长期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而肉毒素中毒属于急性生理反应,治疗周期短。
赵露思的模糊表述,让疾病成为流量工具,甚至引发对医疗专业性的质疑。
赵露思将抑郁症作为“苦难人设”的核心,却在言行中暴露对疾病的轻慢。
例如,她声称“朋友建议假装痊愈”,并随意中断复诊。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更削弱了患者群体的社会信任。
其实网友的嘲讽并非针对疾病本身,而是对明星特权的反感。
当赵露思向月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倾诉“工作30小时的压力”时,
这种对比刺痛了普通人的生存焦虑——
明星的“苦难”在底层眼中,更像是一种奢侈的烦恼。
三、公益综艺不应成为明星人设的展示台
《小小的勇气》本应是展现山区韧性的窗口,却沦为赵露思个人形象的营销工具。
节目删减争议片段后,仅保留其与孩子分享艺术照的“暖心画面”。
这种选择性处理则是更加进一步暴露了“公益综艺”的功利性。
其实话说回来,明星参与公益的动机本就常遭质疑:
是真心助人,还是立人设、洗白形象?
赵露思在节目中反复强调“零片酬公益”,甚至是自己主动递交的提案。
然而实际呈现的效果却是通过热搜营销收获流量红利。
相比之下,韩红等长期扎根基层的公益模式,更能赢得公众尊重。
此外公益综艺往往以明星为叙事中心,山区儿童、非遗传承人沦为背景板。
例如,赵露思询问孩子“为何不学艺术”时,未考虑贫困家庭根本无法承担艺术教育成本。
这种“俯视视角”将受助者物化为感动观众的工具,而非有尊严的个体。
最后节目争议背后是资本对公益的异化。
制作方追求话题热度,刻意放大明星与底层的冲突;
平台通过删减片段操控舆论,将严肃的社会议题降格为娱乐八卦。
这种操作不仅伤害公益本质,更加剧了阶级对立。
赵露思事件并非个例,而是娱乐圈公益乱象的缩影。
若想打破困局,明星们要摒弃优越感,以平等姿态倾听底层声音。
公众则是要用理性批判抵制作秀,支持真正扎根基层的公益项目。
公益的本质应是“看见苦难、尊重苦难、用行动来改变苦难”,
而非一场满足明星光环的展演。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何不食肉糜”的现代悲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