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像印度这样奇怪。西方世界对印度有着悠久的殖民历史,给印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但在如今印度的国家叙事当中,不仅不把这段历史视作是侵略者们的罪证,反而对英国殖民者们大加感谢,认为正是这段殖民历史助长了印度的国家现代化。
与此同时,印度又自命不凡,认为印度和中国一样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每当中国在某些领域出现重大成就,印度都要跟着来“蹭一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迪政府所塑造的“胜利叙事”似乎已经编不下去了,就连印度制造项目也都即将喊停,因为印度确确实实无法与中国站在同一高度,缺乏大量的必要性条件。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一点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印度的官员非但不对自身进行反省,反而将罪责全都推到了西方国家的身上,认为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和印度“厚此薄彼”。
西方世界对中国太好了吗?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称,在一场由印度商业报道所举办的商业论坛上,印度外长苏杰生,受邀出席并针对性地发表了一场演讲,只不过在内容上属实让人有些大跌眼镜。
苏杰生声称,如今这世界早已不是人们认知当中的那个模样,而世界长期在对外交往当中对中国与印度进行区别对待。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对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美,而印度在西方国家身上所获得的,却是一种“来自战略上的强迫”。
苏杰生认为,西方世界的这类行为,最早可以要追溯到200多年以前,彼时的英国需要对沙皇俄国进行战略博弈,故而担心中国被俄国直接吞并,所以就把中国塑造成了最受西方国家宠爱的“好孩子”,直到现在。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印度的起点比中国“更低”,这也能解释为何印度的国际形象比中国要差这么多,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长期任务。
真相到底是什么?
站在一名中国人的角度上来说,苏杰生的这番表态实在是骇人听闻,如果去翻中国的近代历史,我们根本找不出哪怕一点西方对中国“太好”的证据,反而是一笔又一笔的侵略血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近百年的时间当中,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实打实的侵略者,不知道苏杰生口中的“好孩子”论调究竟是从何而来。
而且如果我们要是把时间点放在当下,也找不出苏杰生的论调证据。
尽管如今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强国,但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国家却完全不同,双方本就不处于“同一个阵营”,又何谈“赏识”?他口中的西方“对中国太好”,更是一种无稽之谈。
千禧年初期,由于美国的精力放在了中东地区,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还算融洽。
但在2010年之后,中国综合实力出现大幅增长,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直线下滑,钓鱼岛危机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人为操作出来的。
在2016年,中美两国海军甚至还在南海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对峙,之后美国政府就开始了对中国的强势性打压,不仅掀起了一场将近十年的贸易战,还在科技上对中国施加了枷锁,禁止中国购买先进的光刻机以及拥有先进算力的AI芯片。因此,光是从国际环境上来看,印度的处境远比中国要好得多,印度所面临的困难,根本谈不上是“打压”如果硬要说西方国家赏识中国的话,那也是一种来自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而已。
印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实际上,底层逻辑上分析,印度的这一心态,我们会发现其核心思想依旧是对西方国家的盲目向往,认为西方国家就是“先进、文明的象征”,中国之所以崛起得如此快,就是仰仗于西方国家的“偏爱”,而印度没有崛起成功,就是因为西方国家没有将目光放在印度身上。
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一战时期在德国普遍存在的“日耳曼赢学”,迫切地希望本国的成就能够得到外国的认可,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大,实际上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卑。
而且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印度的官员也好,还是印度的专家学者也好,在剖析印度所面临的问题之时,从来不对印度自身的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只会是“怪环境”、“怪机遇”,在许多国家之间就显得极其幼稚。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印度本身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这与千禧年初期的中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但印度自身严重的腐败问题,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极大地拖累了市场的发展区,加上印度政府时不时还会对外国企业进行强取豪夺,直接重创了外国资本前往印度投资的信心。
这背后的问题不仅涉及了印度自身的文化、文明发展,还涉及了最为核心的政治改革,最早甚至还要追溯到英国殖民时期所埋下的“雷”,要知道,印度的独立,可并非是从血与火之中诞生的。
因此,印度在不具备中国所具备的条件的前提之下,却想要靠更少的投入来达成与中国一样的高度,这本身就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牛皮已经吹破,印度非但不反省,反而怪到了西方国家身上,充分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都不具备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