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日凌晨,以色列战机再次越境空袭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精准打击并击毙黎巴嫩真主党成员贝戴尔。根据以色列国防军与辛贝特、摩萨德联合发布的声明,贝戴尔不仅是真主党3900部队的重要一员,还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军”的一环,近期更直接协助哈马斯策划针对以色列平民的大规模恐怖袭击。这一说法无疑为以色列的空袭“合法化”铺垫了舆论基础。
然而,黎巴嫩卫生部同日披露,此次空袭造成至少3人死亡、7人受伤,袭击地点为贝鲁特南郊代希耶地区,一栋居民建筑被彻底摧毁。这已是自去年11月黎以达成短暂停火以来,以色列第二次空袭贝鲁特,且与3月28日对南郊目标的导弹攻击仅相隔数日。以军行动愈发频密、毫不掩饰,所谓的“定点清除”已演化为对黎巴嫩主权的赤裸践踏。
表面上看,以色列试图将此次行动包装为反恐措施,但其真实目的却远不止此。空袭的目标不只是个别武装人员,更是传递出一个信号:只要以色列认为有威胁,就可跨境实施军事打击,不需国际社会批准,也无需地区共识。以色列此举,实为“单边安全逻辑”的极致展现,而其代价则是整个中东的地缘稳定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这种“先斩后奏”的军事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恐怖主义。以色列以反恐为幌子,对他国领土进行频繁打击,却不接受任何国际仲裁或法律程序约束。难道所谓“恐怖分子”三个字就足以成为绕过国际法、避开外交手段的万能通行证?若每一个国家都效仿以色列,以主观威胁感为借口动用武力,国际秩序将彻底崩塌。
黎巴嫩方面的回应仍克制而严肃。总统奥恩警告此类袭击是对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并呼吁国际社会介入,遏制以色列的越界行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世界对以色列的纵容早已司空见惯。美国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为以军辩护,继续标榜以色列有“自卫权”,对黎巴嫩平民死伤却闭口不提。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早已让中东多国对西方所谓“人权”“和平”话术嗤之以鼻。
实际上,以色列此番袭击的背后,不只是对真主党或哈马斯的警告,更是向伊朗发出挑衅信号。伊朗近年来在黎巴嫩、叙利亚、也门等地不断扩展地区影响力,与以色列的战略对抗日趋白热化。而哈马斯与真主党的协同行动,使以色列对“北线战场”的焦虑愈加明显。通过空袭贝鲁特,以色列不仅打击潜在威胁,更试图重塑自身在黎巴嫩方向的战略威慑力。
这种近乎零容忍的军事博弈,必然会诱发更大的冲突升级。一方面,真主党不会坐视成员被击毙而毫无回应;另一方面,伊朗也可能利用这一事件加大对以色列的战略牵制。局势正沿着以色列自己设定的逻辑螺旋上升:以攻击换取安全,却用安全制造更大风险。中东已然成为一片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而以色列正在不断点燃引信。
在这一背景下,所谓“和平进程”已几近崩溃。无论是黎以边境、叙以高地,还是加沙战场,冲突的火苗随时可能烧至更广泛区域。更可怕的是,国际社会对此的疲态与漠视,正令整个国际秩序变得麻木与冷酷。曾经寄望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调停的国家,如今已转向军事结盟和区域自主应对,未来中东或将步入一个更加分裂和动荡的时代。
以色列的“定点清除”并非解决冲突的办法,而是激化仇恨的导火索。通过暗杀与空袭维护安全,不但无法根除所谓“恐怖主义”,反而助长更多极端分子的产生。以军导弹摧毁的,不只是敌方据点,更是可能的和解渠道。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