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网上有人说,中国拖艘废船回家,还搭进去10亿美元过路费,真冤。可这事儿要真那么简单,那土耳其早发财了。

瓦良格号这一路的通关之难、谈判之曲折,实在是比过山车还刺激。



“废铁买回家,还得赔过路费?”这说法不对

1999年6月14日清晨,瓦良格号在乌克兰南部的黑海造船厂码头缓缓起航,被荷兰拖船牵引着驶出尼古拉耶夫港。

这艘脱胎于苏联“订单106”的巨型舰艇,当时的状态仅为空壳——没有动力系统,没有电子设备,仅存结构舰体。其身份是由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出面以2000万美元购得,宣称将打造为海上娱乐城。

按照国际海运规则,这种“无动力船只”穿越狭窄海峡必须提前取得沿岸国批准。而瓦良格号若想回国,必须穿越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而这两道海峡统称“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口。



土耳其当局以“船体体积过大”“存在海上通航风险”为由,从一开始就表示反对。

问题的关键在于:土耳其并非孤立决策。北约成员国的身份,加上长期对美依赖,使其在军事事务上高度敏感。在1999年7月瓦良格号拖行抵达黑海水域后,土耳其海军立即表态拒绝放行,并列出20项苛刻条件。

这些条件中,最为外界关注的就是那笔传得沸沸扬扬的“10亿美元过路费”。严格说来,这并不是“通行费用”,而是土方提出的“风险担保金”——若航母在通过海峡期间出现事故,将由中方承担损失,额度高达10亿美元。此举实质是以行政要求绑架航运通行权,带有极强的政治博弈意味。



这笔钱,中国根本没有支付。最终中方以“国家担保”取代现金担保,并通过租赁高马力希腊拖船、全程配备导航系统、通信系统、雷达与定位装置等安全措施打消土方疑虑。

此外,拖行路线、风速、水流、海况都需符合土耳其海事要求,经过反复谈判后方才通行。

因此,所谓“中国为瓦良格支付10亿美元过路费”的说法,纯属断章取义,实为对复杂外交谈判的误读。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中方通过技术手段、外交协商和安全承诺,一点点推动瓦良格迈出回国第一步。



一艘“破船”卡在海峡口,中美土三国外交乱成麻花

瓦良格号被困黑海,不是单纯的通行纠纷,而是一次涉及中美土三方博弈的外交事件。从1999年起,土耳其政府在内部的“亲美”与“亲利”两派激烈争执。前者主张遏制中国获取军事平台,后者则希望借此换取经济利益。

土耳其国内主管海事事务的国务部长米尔扎欧鲁系海军出身,态度强硬。他借助北约背景,在土耳其政界和军方中影响巨大,是阻挠通行的主要人物之一。

1999年12月,美国驻土耳其大使皮尔森亲自会见米尔扎欧鲁,表达美方对瓦良格动向的“关切”。次年米尔扎欧鲁更赴美访问,与美军政高层会面,其立场日趋强硬。



与此同时,澳门创律公司因拖行中断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每日拖船费用高达8500美元,每月停泊费17000美元,加上前期购舰、折损、拆装等费用,总体投入突破1亿美元,远超预算。因应困局,中国政府在2001年7月正式介入。

中国驻土耳其使馆绕过海军系统,直接与陆军沟通。同年,土耳其陆军总参谋长凯维芮柯鲁受邀访问北京。访问期间,中土双方达成包括军售与军事技术合作在内的多项协议。土耳其陆军得到实惠后,建议政府“顺利处理”航母通行事务。



陆军建议虽具影响力,但无法一锤定音。中方随后以开放旅游市场作为另一谈判筹码。2001年8月,中国与土耳其签署旅游合作备忘录,承诺年送200万人次赴土旅游,为土方创汇20亿美元以上。此举为土政府经济派提供强有力支撑,最终促成政治立场转向。

从1999年瓦良格抵黑海,到2001年正式通过海峡,整整耗时两年零四个月。这背后既有土耳其国内博弈,也有美方暗中施压,更有中国多层面统筹、外交联动、策略施展。可以说,这条“废船”卡在黑海口,暴露的却是国际政治链条的紧密与复杂。



10亿没花,过海峡差点‘翻车’,风浪才是真收据

2001年11月1日,土耳其政府终于批准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一天,伊斯坦布尔海峡风平浪静。凌晨开始,土方临时关闭海峡航运通道。

为保证航行安全,瓦良格由前后共11艘拖船牵引,并有12艘救援、消防船护航,配备VHF无线电、卫星定位、雷达、电子罗盘等多项设备。

航母以每小时7公里的速度航行,整个过程持续十余小时。当地媒体全程直播,海峡两岸万人空巷围观。瓦良格通过海峡,困境初解,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航母穿越达达尼尔海峡后进入爱琴海,2001年11月初,在斯基罗斯岛附近突遭9级强风。前后拖缆接连断裂,瓦良格一度失控,漂移至离岸仅几十公里处。风暴中,拖船船员伤亡,舰体险些触礁,幸得救援及时化险为夷。

埃及当局随后拒绝无动力船只通行苏伊士运河,中方不得不调整路线。航母自直布罗陀出地中海,南下绕非洲好望角,再北上穿越马六甲海峡。

2002年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3月3日,抵达大连港,全程耗时4个月,航程15200海里。



回顾整个过程,真正消耗的是外交资源、国家信誉、技术保障和航行安全。虽然并不存在所谓“10亿美元付款”,但中方付出的战略协同和组织动员之复杂,绝对远超普通商业行动。

2002年大连港的清晨,瓦良格停靠中国海岸。此刻,它不再是“废铁”,而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雏形,是跨越三年、横穿数国、挑战风暴后的结晶。它未靠金钱买路,而是靠智慧、谈判、技术和一点不含水分的国家意志完成了回归。



参考资料

瓦良格航母赴中国全过程-新浪军事

“瓦良格”号的传奇往事-国防科技工业-20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