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6月,毛主席回韶山,在故乡停留的时间不长,就来到长沙。刚一到休息地蓉园,他立即派人到长沙第十中学联系李淑一。

那天,李淑一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满面春风地走进蓉园。主席迎上去,一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身边的人介绍说:“她是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

这是自1927年,两位老友时隔32年后的初次见面,彼此都百感交集。那天,主席亲自设宴招待并与她合影留念。



01

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白箬铺镇桃林村的个书香家庭。父亲李肖聃是晚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湖南大学。

李淑一小时候,父亲就教她习文练字,写诗作文。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打下了很好的国文功底,上中学时,她就能诗善文。

李淑一和杨开慧是在上福湘女中时认识的。那时候,杨开慧性格开朗,衣着朴素,思想进步,经常向她讲述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道理,她深受影响。两人又同桌学习,同室而寝,逐步发展成为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李淑一经常去好友家里串门,和毛泽东也熟悉了,她称毛泽东为“润之哥”。

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于1927年9月,告别爱妻,到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不成想,这一面成为两人的永诀。

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队伍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地下交通站遭到破坏,夫妻两人的联系完全中断。

当时,国内处在蒋介石的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到处抓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抓捕,一同被捕的还有她八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孙嫂。

杨开慧被捕以后,李淑一心急如焚。她除了托人给好友送食物以外,还争取了探监的机会。一走进监狱,看到好友被国民党折磨得伤痕累累,她心疼得泪流满面。

杨开慧视死如归,决不背叛党、背叛她和毛泽东的爱情。她把儿子毛岸英托付给李淑一,希望好友救出毛岸英和孙嫂。李淑一含泪答应。

事实上,杨开慧刚一入狱,李淑一就和她父亲李肖聃多方奔走,联系杨开慧父亲杨昌济(1920年1月出世)生前好友曹典球、柳午亭等人积极营救杨开慧母子没有成功。李肖聃在当地教育界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他利用这个身份给何键写信做最后的努力,但终未奏效。

要知道,当时还处在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之下,杨开慧可是国民党的“要犯”,李淑一不顾危险,积极营救杨开慧母子,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同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门外识子岭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

听闻噩耗,李淑一心如刀割,她一路跌跌跌跌撞撞地跑到好友家里,跪在杨老太太面前,声泪俱下地说:“开慧牺牲了,我就是您的女儿。”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解放后,李淑一每年都会到好友墓前,祭奠英烈。1957年暑假,她受主席委托再次祭奠英魂。她摆上鲜花和香果,诵读祭文:“……,近接毛主席来信,思君念君,作词悼君,嘱我暑假有暇,代他亲来板仓,祭扫君墓,获此良机,遂偿夙愿。今兹来奠,恩义双重,老友有灵,当能鉴察。”

读完,她泣不成声。

02

李淑一的婚姻还是杨开慧做的媒。

柳直荀是毛泽东的挚友,和杨开慧也很熟悉,他是在毛泽东的影响和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一天,毛泽东问杨开慧,你的朋友李淑一有没有男朋友?如果没有,他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当杨开慧得知这个合适的人选是柳直荀时,她也觉得柳直荀和李淑一挺合适的,就积极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两人一见钟情,交往日深,感情日笃,并于1924年10月结为伉俪。婚后,两人琴瑟和鸣、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1927年5月,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以后,柳直荀接受党的委派去外地。尽管李淑一没有参加革命,但她还是非常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的,当时,他们的女儿才两岁,儿子还在襁褓之中,她无怨无悔地独自承担抚养一双儿女的重任。

临行前,柳直荀嘱咐妻子:“一定要照管好我们的孩子,革命终究要胜利的,等我回来。”李淑一含泪答应。让人没料到的是,丈夫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一面,成为夫妻最后的诀别。

丈夫走后的两年,给她写过两封信,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她所不知道的是丈夫1932年9月,在洪湖就已壮烈牺牲。

尽管李淑一托人到处打听丈夫的下落,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留给她的是对丈夫无尽的牵挂和思念。第二年夏夜的一个晚上,她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丈夫衣衫褴褛、满身血渍,她吓得大哭。醒后她含泪填了一首思念丈夫的词《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杉清泪滋。

字里行间透露出李淑一对丈夫绵绵无绝期的思念之情,以及不知丈夫何时归来的惆怅?

当时,有人就劝她一个女人带着一双儿女太苦了,丈夫肯定牺牲了,还是改嫁吧。

李淑一,无法割舍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在她看来,丈夫“生死不明”,她选择痴情地等待,这一等就是数十年。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李淑一就给毛主席写信,打听丈夫的下落。过了几个月,主席给她回信,告诉她柳直荀己经牺牲,请她哀顺变。当得知丈夫已经早就牺牲了,她哭得肝肠寸断。

对丈夫的爱和思念伴随李淑一大半生。1951年,在长沙临时中学(一中)初一的教室里,她正在给学生讲林觉民的《与妻书》。1911年,25岁的林觉民参加反对清廷的广州起义,在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

当李淑一饱含深情地读到“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眼泪慢慢从她的眼角沁出。当她读到“吾写此书时,尚是世间一人;汝读此书时,吾亦是阴间一鬼”时,哽咽得不能读下去,眼泪簌簌地流下来。班里的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哭了整整一节课。可同学们哪里知道,老师的心里也有浓浓的离愁别绪,和独有的刻骨铭心的伉俪情深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多少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爱情的真谛。不须诘问苍穹,也无须再深思熟虑,李淑一对丈夫的深情不是最好的例证吗?

丈夫离家时,她痴情等待;丈夫牺牲后,她孀居。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日子,她诠释了湘女多情,对丈夫真挚情怀的全部忠贞。两人从结婚到丈夫离家,在一起生活才两年半,就是这两年多的时间,凝聚了李淑一对丈夫毕生的浓情。



03

在解放前,作为一个弱女子,李淑一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而且两个孩子很有出息,都考上了他们心仪的大学,这非常不容易。为此,她获得了毛主席“直荀牺牲,托孤成立,艰苦备尝,极为佩慰”的赞誉,事实上,这也是主席比较佩服她的原因之一。

建国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毛主席抽不出时间和她见面,但时刻牵挂和关心这位老友。

1950年,毛岸英代父返乡,他除了回韶山看望乡亲,到长沙给外婆祝寿、祭扫母亲的墓以外,他还遵父命专门拜访了李淑一。这让她大为感动,她激动地说:“毛主席运筹国家大事,还对我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感激之情无以名之。”

有一年,李淑一想通过和毛主席的关系,在北京找一个薪水高、比较体面的工作,她写请主席把她介绍到国史馆去。为此,主席于1954年3月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现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

主席多次拿出稿费资助她,改善她的生活。李淑一虽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工作,但主席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她仍然感激涕零。

1957年1月,李淑一在《诗刊》上,读到了毛主席刚发表的18首诗词,非常感动,也很好奇,怎么主席早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没有发表?她只记得词中的两句,其他的内容不记得了。她就给主席写信,把自己早年填的那首思念丈夫的词《菩萨蛮·惊梦》寄给主席,请求指正,并恳请主席可否把《虞美人·枕上》这首词再抄录一遍给她?还说,已有三年没给主席写信了,临近春节,给主席“请安”了。

主席很尊重她,不久就给她回了信,信中说“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同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和后辈的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恰当,要改。……。”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席对她非常尊重,甚至对她的谦让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更令她感动的是,尽管主席没有给她抄录《虞美人·枕上》那首词,但随信赠给她一首新词:

《蝶恋花·游仙》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吴讯吴刚何处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全词浪漫而又多情,豪迈而又伤感,不仅抒发了主席对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的深切怀念,还有对李淑一的无限关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词发表时,“游仙”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正式定名为“答李淑一”。这首词发表后,立刻风靡一时,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两年后,毛主席在长沙蓉园专门设宴招待并与她合影留念,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墓。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正客居上海妹妹家中的李淑一惊闻噩耗,她“悲痛欲绝,哀号不已”,立即赶赴北京,带着儿子和孙女到人民大会堂给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1997年,96岁高龄的李淑一在安详中离世。

李淑一走完了她极不平凡的一生,虽然她去世了,但她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仍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同样感动着后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