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争年代,延安被誉为“革命圣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那里留下了很多深刻、美好的回忆。几十年后,周总理和外国代表团前往延安参观考察。期间,周总理询问了一个叫杨大嫂的人。那么,这个杨大嫂是谁?此人最后与周总理相见了吗?



周总理要见杨大嫂

周总理的车刚停稳,就独自快步走向延河。他微微曲着左臂,目光落在干涸的河床上,不禁喃喃:“这是我念了二十五年的延河吗?”曾经,延河清澈,如今却泥滩干裂、河坝残缺。往昔,他与毛泽东在这里,拟定制敌计划,发出反攻命令,动员支前队伍。也是在这里,他被江青撞下马,左臂落下残疾。

回忆中,周总理想起了养伤时悉心照料他的杨大嫂。杨大嫂是邻居,知道他身体不好,常煮鸡蛋让儿子送来,还把枣子晒干,隔几天就煮一锅枣汤。这份恩情,周总理一直记在心里。



周总理触景生情,吟诵起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时,秘书来报:“总理,找遍村子,村干部和杨大嫂都不在,村民也少见。” 周总理正疑惑,秘书指向延河桥石墩,带来一位四十岁左右、穿着延安粗布衣衫的农民。周总理一眼认出,当年他曾带头织这种布。

农民激动地说:“周副主席,我是村支书。” 周总理笑着打量他,听到 “副主席” 的称呼,心里满是亲切,问道:“我在这住过,怎么对你没印象?” 村支书答:“那时我才十几岁,前阵子还在电影里看到您,我们可想您了!” 周总理握住他的手:“我也惦记着你们,杨大嫂和乡亲们呢,怎么不见人?”

村支书一下沉默,眼神闪躲。周总理这才注意到他衣裤上的补丁,虽洗染干净,还是被发现了。村支书无奈解释:“乡亲们觉得衣服破旧,怕被外国人看到丢社会主义的脸,就白天躲出去,晚上再回村。”周总理缓缓转身,凝视干涸的延河,目光满是忧虑与痛心 。这片土地的艰难,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周总理与地委干部一起吃饭

晌午时分,食堂里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周总理缓缓步入,目光在餐桌上扫过,随后轻声说道:“给我来碗小米饭,再配上荞面饸饹吧。” 言语间满是亲切与随和。

彼时,周总理肩负着了解延安百姓生活状况的重任。他深知,只有深入交流,才能真正知晓群众的所需所求。于是,他温和地看向省委的同志们,微笑着说:“你们到那边一桌去,我想和延安地委的同志们好好聊聊。” 省委的同志们虽心有不舍,但也理解周总理的用意,便有序地坐到了另一桌。

周总理入座后,饭菜很快端了上来。他拿起筷子,没有急于用餐,而是带着关切的神情,看向身边的延安地委同志,说道:“咱们边吃边聊,延安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哪些困难?” 话语质朴,却饱含着无尽的关怀。



其实,在这之前,周总理与村书记交谈时,就已对延安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解放后的延安,经济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许多百姓还在为温饱发愁,生活水平与 “延安时期” 相比,甚至还有所不及。这一情况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周总理的心头。

此刻,饭桌上地委干部们的讲述,让他对延安生产落后的现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握着筷子的手也微微颤抖。突然,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在场的同志们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心中满是对周总理的敬重与心疼。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延安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饭后,人们都在休息,四周弥漫着宁静而祥和的气息。周总理趁此机会,独自登上了那座承载着无数革命记忆的宝塔山。站在宝塔山上,他俯瞰着这片充满红色印记的土地,往昔的峥嵘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下山后,周总理乘坐的吉普车缓缓驶向延河河滩。不巧的是,吉普车突然陷进了延河河滩的淤泥里。车轮在泥泞中疯狂地转动,溅起一片片浑浊的泥浆,却始终无法挣脱困境。动静越来越大,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周围的群众听到声响,纷纷好奇地张望。当他们得知是周总理来了的时候,整个场面瞬间沸腾起来。“周总理!周总理!” 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河滩。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喜悦,眼神中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不顾脚下的泥泞,纷纷伸出双手,齐心协力地抬起陷在河滩里的几辆车。众人一起用力,整齐而响亮的号子声如同排山倒海般响起。周总理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一幕,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当晚,周恩来神情凝重地主持召开了省、地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压抑。周总理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然后,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地响起:“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刻,是他们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力量和支持。可是,我们进了城,却把他们忘了。我是总理,是这个家的当家人,这个家没管好,我对不起延安人民啊!”



在会议上,周总理郑重地要求到场的大小干部,第一要把团结搞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共同为延安的发展努力;第二要赶快把生产搞上去,让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对他们多年来奉献的最好回报。

回到北京后,周总理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亲自主持成立了首都支持延安办公室,把延安的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延安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延安的面貌大有好转。

尾声

周总理始终将延安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放在心上,当了解到延安百姓生活面临诸多困难时,他心急如焚,立刻着手部署一系列救助措施。在那段日子里,周总理不辞辛劳,多次亲自过问救助工作的进展,与相关部门反复商讨对策,力求每一项措施都能切实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在周总理的关怀与推动下,延安的生产建设迎来了新的转机。

延安百姓深知这一切离不开周总理的付出,对他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这份感激,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改善的感恩,更是对周总理那份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精神的敬重与爱戴 ,他们将周总理的恩情铭记于心,代代相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