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自然灾害,这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首先要确保人民有饭吃才能生活下去,于是中央政府不断的寻求解决之道。
这次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的冲击最大,连续的天灾导致粮食产量严重减少,灾荒蔓延,农民的生计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央领导人积极的探讨,希望能找到应对灾害的有效方法。
1962年7月,陈云写信给毛主席,表示已经找到解决农业问题的办法,希望与毛主席当面商谈,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会面,陈云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陈云对农业问题一直都是非常关心,他不断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各地经验,接着写信给毛主席,他提出只需一个小时的面谈时间,毛主席收到信后十分的重视,马上回复愿意会面。见面以后,陈云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并未引起主席不满,然而第二天陈云提出自己的方案后,毛主席却显得十分愤怒。
陈云提出的方案是将土地分配给个人,从而实现个体经济,这样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可以尽快的恢复农业生产,同时还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毛主席听完后不予支持,认为这样做会破坏集体主义,导致人民公社解散,这不仅是改变经济制度,还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陈云的提议是进行基层调研后,才决定提出的,没想到主席会持有反对的态度,陈云认为只有个体拥有土地,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他的建议也是出于,对人民生计考虑,因为当时中国的农业问题确实非常严重。
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寻找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像是安徽地区就实行了包产到户制度,不过他们还依然维持集体经济,陈云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才决定向毛主席提出这个方案。
在提出之前,陈云跟其他中央领导也商议过,他想要搞田到户,跟当时的集体化完全相反,因此他们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希望可以从长计议再想其他的办法。
陈云认为自己与毛主席关系良好,且之前曾提出建议也被采纳,因此相信毛主席会认真考虑,于是仍然决定向毛主席提出,结果却出乎意料,毛主席不仅不支持,还批评了他,最终导致陈云被调离中央。
因为毛主席觉得,那时候中国刚遭受了自然灾害,发展农业还得慢慢来,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会打乱农村合作发展的经济,脱离了原来的轨道,最后就不像社会主义了,陈云的主意有点太过超前,根本不切实际。
一直到1972年,陈云又重新回到中央担任周总理的助手,在调离的这些时间里,陈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错误,他意识到了主席的良苦用心,是自己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操之过急了。
陈云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带领国家走向繁荣,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农业政策方向,并促使人们更加审慎地考虑国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