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也是我国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根据《方案》部署安排,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其中,2024—2026年度是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度以后是深化完善阶段。

钢铁、水泥、铝冶炼首入碳市场

“目前,扩围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3月26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为了碳市场扩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开展了包括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在内的高排放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核查工作,先后发布了6项技术规范,其中就有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升级改造了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能力建设培训,为保障扩围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管控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重约40%。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

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蒋火华强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碳排放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制度,可将国家碳减排目标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减排责任,通过精准核算碳排放、科学设置碳排放目标、灵活选择碳减排手段,实现对碳市场覆盖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有效控制。”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将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助力防范“内卷式”竞争,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此外,碳市场也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对于三个行业配额分配问题,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将继续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其中,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2025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2027年以后,将研究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行业配额总量,并逐步适度收紧,推动三个行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

蒋火华指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际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

2021年7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目前已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近四年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果逐步显现,全口径电力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8.78%,减排成本降低大约350亿元。显然,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此次扩围给完善碳定价机制带来积极推动,实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在进一步丰富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力的基础上,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更有效降低了全社会减排成本。碳价为新纳入行业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有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这些行业,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因参加碳市场获得的收益可用于进一步投资低碳技术,从而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良性模式。

蒋火华坦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处建设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当前仅覆盖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活跃度低,市场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扩围工作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满足了我国发展完善碳市场的现实需要,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这对于推动和激励我国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自愿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编辑:李慧颖

审核:张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