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一夜之间彻底改变?”“如何才能喜欢自己?”“没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年龄的增长,这让我很焦虑,怎么办?”
你是否也常常有这样类似的困惑呢,这些与“自处”有关的问题,几乎困惑着所有愿意自我反思的人。它们看起来简单,却都是一些会伴随整个人生的难题。它们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貌似被回答,却又会在不久之后重新浮现出来。
要一劳永逸地解答它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可以参考的方向。写过《被讨厌的勇气》的作家岸见一郎,在新书《你们聊,我听听》中,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独到的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思考。
本文摘选自《你们聊,我听听》,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Q:
怎样才能一夜之间彻底改变?
每到新的时节就会有人畅想“理想中的自己”。虽然发誓“不随波逐流”“要宽容豁达”,但真做起来却很难。即使刚开始能坚持一阵子,最后还是会不知不觉走上老路。怎么才能真的改变自己呢?
A:
勉强改变不会成功,重要的是“善用”自己。
很多人都想趁开始新生活时“改变自己”,可这并不容易。即使决定“今年绝不随大流,我要坚持自己”,或者“我要做个豁达的人”,也会很快发现自己又被别人牵着走,或是变得烦躁易怒。
除非被逼到走投无路,否则人怎么下决心都不会改变。换句话说,只要老路还走得通,人就不会改弦更张。
改变之所以难,还有一个原因是现状虽然不舒服、不方便,可毕竟熟悉。用老办法能一定程度上预测结果(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变意味着可以预见下一步;相反,用新办法就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无法预测将来比人们想象的更难以承受。
况且有时老路也确实更好。比如你想坚持己见并贯彻执行,那就必须一切由自己决定,而这就能成为你放弃改变的理由,毕竟自己决定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即使事情没按预期发展也不能推脱责任。这可不轻松,毕竟想坚持己见的人内心深处也不想担责。
比方说爱唠叨的妻子想变得豁达,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丈夫回家越来越晚,孩子也开始不学习。面对现实的恶性循环,有多少人能淡然地说:“即使情况恶化,但我既然决定不唠叨,就不会开口。”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如既往巩固“维持家庭秩序的管理者”的地位。人类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改变不会马上看到结果。有些改变甚至要几年后才能真正看到好处。
怎么才能改变呢?首先,你要改变的是行为而不是个性或性格,毕竟只有行为才能被有意识地改变。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一开始不要把门槛设得太高,等有了一点成功后再逐渐提高难度。
另外,如果很难改变自己,审视过去的自己也能让你换个活法。
02
Q:
如何才能喜欢自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没法真心肯定自己,不自觉就会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然后沮丧地想:“为什么我这么没用?”怎样才能肯定自己呢?
A:
讨厌自己是因为对标理想看差距。
我为很多人做过心理咨询,当我问对方:“你喜欢自己吗?”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太喜欢”,或者“非常讨厌”。
对方会说:“因为从小父母和周围的大人就一直说我不行。”可并不是所有在消极评价下长大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况且也没人在隔绝坏话的“无菌状态”下长大。即使没有父母,像老师啊,同学啊,说话难听的人到处都是。即便如此,还是一部分人长大后能一直肯定自己,另一部分人始终缺乏自信。
这种差异是怎么来的呢?关键区别就是你是否想喜欢自己。阿德勒说:只有当你觉得自己有价值时,你才会有勇气。
这里的“勇气”指的是投入工作学习的勇气和与人相处的勇气。相信自己有才能的人在工作学习中也会认真,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在工作学习中也不积极,因为他们觉得努力也没用,但其实是他们没努力才没有好结果。
他们不喜欢自己不是出于某个原因,而是基于某个目的。你可能认为不喜欢自己的人是这么想的:我没有价值,所以不喜欢自己,也就缺乏勇气。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首先是不想要勇气,然后才认为自己没价值。
为什么他们不想要勇气?因为他们害怕结果。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认为自己没能力(也就是没价值),人就可以不挑战,也就不会有结果,这样就不用面对失败。
要改变这点可不容易,毕竟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很难喜欢自己。但是问“怎么能喜欢自己”的人还是有救的,毕竟就算现在不行,他们也已经在寻求改变。只要肯努力,人就能喜欢上自己。
对此我们还是有些办法的,比如我说:“你不喜欢自己是因为你期望如此。”如果你回答:“从来没人说我好,所以我不喜欢自己。”我会告诉你: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价值是两回事,被人称赞你可能会开心,但那也只是别人的评价,并不能为你增添价值。
如果能区分评价和价值,你就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也不会因缺乏肯定而自我厌恶。不过对长期在意评价,因缺乏肯定而不喜欢自己的人来说,恐怕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摆脱这些影响。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自己?那就是觉得自己在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这时人就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进而喜欢自己。因此,我们需要人际交往。
只是,这未必需要某种“行为”,我们只要相信:我活着就是对他人做贡献。肯定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毕竟在这个时代,成绩或者说成功才有价值,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价值,也没法喜欢自己。可这也只是大众的评价,这种评价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不妨这么想:小孩子即使什么都不干,只要活着就能让周围人感到幸福;那么,没道理说大人不能和小孩一样,只是活着就让周围人感到幸福。如果对照理想看差距(说是理想,其实也跟成功一样是大众认可的那些),人就没法喜欢自己。可要是你有因病卧床的亲人朋友,是不是觉得只要人活着就好?如果你这么想,那就试着同样以“活着就好”的标准看待自己,这样,你无论如何都会喜欢自己的。
03
Q:
我不想总是讨好别人,到底该怎么与他人相处?
我总是为了博好感而下意识地表现得八面玲珑,或是怕被讨厌而拣好听的话说,然后渐渐感到疲惫,最后对自己感到极度厌恶。怎样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呢?
A:
讨好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信任。就算展露真实的自己,别人也不会离开。
与人交往难免产生摩擦,即使有意见要说,为了不惹人嫌,我们还是会合群地保持微笑,我们甚至会被认为是好人。可如果总是这样,我们又会感觉很烦。
为什么会烦?因为即使你通过讨好获得他人的喜爱,那也不是真正的你。也就是说,总在讨好的人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而言不由衷、行不由己,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与自我失去了联系。
另一个让人不快的原因是如果你对每个人说“我只喜欢你”或“我只相信你”,你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当合得来的人说“只有你”,你听了会很高兴;可如果发现对方对每个人都这么说,你就会不再信任他。
爱讨好的人缺乏的是信任。就算说真话、展现真实的自我,别人也不会离开你。如果你觉得不一直讨好,别人就会离开,那就是你不信任别人;而如果别人真的离开你,你就该明白你没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人不该目中无人、不顾他人感受,但如果你总是讨好别人、言不由衷,这样的关系也很难长久。
04
Q:
人生中的一切都让我焦虑。我不知道现在的工作以后会怎样,我存款很少,也没有伴侣。我该怎么办?
人生总是伴随困难,担忧起来没有尽头:如果突然丢了工作导致身无分文怎么办?如果自己或家人突然生病怎么办?如果一直单身最后孤独终老怎么办?
A:
因为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一切都让人焦虑。你需要停止念叨,从能做的事开始做起。
每个人都会焦虑。在这个时代,不仅是工作,我们对自己乃至世界的未来都一无所知。我能找到工作吗?找到了工作能干到退休吗?能结婚吗?能拿到养老金吗?会孤独终老吗?……一旦开始想这些,人就难免焦虑。然而,你没必要对“一切”都焦虑。
为了认清什么是焦虑,我们先要把它与恐惧区分开。与焦虑不同,恐惧有明确的对象。比如地震时建筑剧烈摇晃,你会感到恐惧,会想逃。留在原地很危险,所以恐惧对生存来说是必要的,即使有时候心里想跑身体动不了。恐惧与明确的对象(地震)有关,因为知道其原因,所以地震结束后恐惧很快就会消失。
然而焦虑不是这样。克尔凯郭尔说焦虑的对象是“无”,也就是“说不清的焦虑”。不是某件事让人焦虑,而是没有理由(无)却让人焦虑。
当你为地震焦虑时,地震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对象。当然,焦虑也不是毫无根据,就像不知地震何时发生并不妨碍地震会发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也有很多社会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改变,然而在面对可以靠努力改变的人生课题时,仍然有人会瞻前顾后。他们会说:“就算努力工作,将来也不知道会怎样。”“我又没有多少钱。”但这样只是在逃避。
焦虑和恐惧不同,没有明确的对象。那么,为什么它没有对象?因为没有必要。毕竟只要莫名感到焦虑,人就可以把它当成什么都不做的借口。
比如说在社交中遭遇过挫败的人,因为害怕再次被背叛或被伤害,他们会对建立新关系感到焦虑,并把这种焦虑当作逃避社交的借口。
这样的人在人生课题前虽不会停下,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一边防御着前进,一边因为焦虑用手遮住眼睛,以免看到危险。恐惧的人会停下或逃走,而焦虑的人会瞻前顾后。
害怕在社交中受伤的人也不认为自己能独自生活,他们采取防御姿态避免深交,但也不彻底切断与他人的联系。可由于先有了逃避的念头,且附加了焦虑的情绪,因此一遇到困难,他们就会逃跑。阿德勒说:“一旦人们获得了逃避困难的办法,这种办法就会随着焦虑的附加愈发坚定。”于是,他们就会越来越不愿意面对人生中的课题。
那么,焦虑的人该怎么办呢?首先,你要认清自己在所处的现实中并不至于走投无路。人生中的很多事,不试试看是不会知道结果的。有时你觉得自己没问题,一动手才发现异常困难,只好放弃;有时又刚好相反:无论怎样,你都只能从自己能做的开始。
比如考试前你可能会担心考不好,但你能做的只有复习。虽说学了也未必会考好,可要是你因为考前焦虑导致准备不充分,那这就是逃避。考不好,再考一次就行了。
此外,很多人因为未来不可预测而焦虑。可人生正是因为不可知才有意义。
05
Q:
我没什么热爱,也没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岁数年年增长,这让我很焦虑。
不知不觉间,周围人已经一个个结婚、生子,过得幸福美满。也有人立志高远,在事业上稳步前行。再看看我自己,日子一天天过去,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样不行吧?
A:
没有热爱也可以,不想成名成家也没关系,这么说吧,没有人生目标并不要紧。
归根结底,“只有岁数增长”真的可能吗?因为这意味着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变,但其实别的事物也是会变化的。
首先,你身处的环境在变。如今,比起在一家公司干到退休,更多人会换工作。即使你不打算换工作,公司本身也可能倒闭。
其次,你自己也不可能只是变老。高中时,我们班主任曾在课上点评作文,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又什么都没干。”对此老师的评语是:“如果你真能什么都不干,那可真厉害。”只要活着,人就不可能不变化。
哲学家森有正曾在他的一篇随笔中写到巴黎圣母院后院公园里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栗子树,以及塞纳河里溯流而上的船只:
不知不觉间,圣母院的幼苗已经长高了好几倍。刚才我还凝视着的缓缓上行的船只,也不知不觉间消失在了上游的视野外。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景象我永看不厌,因为它们与我内心的某样东西产生了共鸣。
就算每天盯着也看不到树木成长,但只要在成长,树木终究会长大;塞纳河里的船只也是同理。森有正认为“这些景象我永看不厌”,但整日为生计忙碌的人缺乏与缓慢变化的共鸣,就可能不会注意到缓慢移动的东西。变老以外的事物不是没有变化,而是你看不到变化。森有正将这种看不到的变化称为“渐变”。
就算没有新事情发生,你经历过的东西也在渐变。成年人也许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天学会新东西,也可能不再有“昨天不会今天会了”的惊人成长速度,但还是会渐变。德语诗人里尔克在一封信中写道:
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
与树木不同,你对“只有岁数增长”感到焦虑。为什么焦虑?因为你没有“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如果你想不焦虑地生活,那就“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不要忧虑未来。
最后,你只是现在看不到变化。你或许认定自己会继续“只有岁数增长”,度过平凡的人生,然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变化未必是好的,虽然也不一定是坏的。你的焦虑是因为你觉得现在这样不行,而这可能是由于你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主流观念。
在我看来,没有热情、不成名成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没关系。我不知道你所说的“明确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指结婚、升职等,那这只是成功的目标。
很多人都想获得成功,比如考入好学校、进入好公司、升职加薪、组建家庭等。求职的大学生看起来都一个样,就是因为想在求职上获得成功,你不能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幸福与成功不同,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想幸福的人没必要和别人一样,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对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会难以理解。你就算不把成功当目标,总还是想幸福吧?
哲学家三木清在对比了成功和幸福后,认为幸福是人生的上位目标,而成功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不过成功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很多人会抱怨尽管获得成功,还是不幸福。
三木清还认为,成功关乎过程,幸福关乎存在。意思就是成功需要完成某些事,但幸福不需要完成任何事,它只是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年老无成的人生也可以很幸福。
至于工作,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而是为了幸福才工作。所以,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或者看不到生活的价值,这就不对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虽然我现在忍受工作,但等我攒够了钱就可以这样那样。然而,如果你不把快乐推后,今天就会感受到幸福和生活的价值。如果工作既不让你讨厌也不用忍受,那这就是幸福。
基于以上,即使没有热情,你还是可以找些能让自己忘记时间流逝的事做做。
祝你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本文摘编自
《你们聊,我听听》
作者: [日]岸见一郎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果麦文化
译者:夏言
出版年: 2025-3
编辑 | 轻浊
图片来源|《千寻小姐》《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哪啊哪啊神去村》
主编 | 魏冰心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