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日的中南海,黄克诚扶着盲杖缓缓走进政治局会议室。这位在长征中九死一生的老将,此刻正面临着共和国史上最严峻的问责抉择——是否要对主管石油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开刀。
一、血色渤海的警示
1979年11月25日凌晨,渤海湾的风浪中,"渤海2号"钻井船在石油部"旱鸭子指挥"下违规操作,最终倾覆海底。72名石油工人的生命,3700万元的巨额损失,如同重锤击打在黄克诚的心头。当死难者家属的联名信辗转送到中纪委时,这位中将出身的纪检书记拍案而起:"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调查结果触目惊心:石油部领导为保"高产"神话,强令未配备救生设备的钻井船冒险作业。更令人愤慨的是,事故发生后,石油部竟封锁消息长达八个月。黄克诚在常委会上痛斥:"这是拿工人的生命换乌纱帽!"
二、太岁头上动土
康世恩的名字在政治局会议上引起震动。这位领导大庆会战的石油元勋,与余秋里并称"石油双雄",在党内享有崇高威望。但黄克诚不为所动:"功是功,过是过!"他拄着拐杖逐条反驳:"当年我在苏区抗命撤军,不也被撤职处分?今天不处分康世恩,如何向72个家庭交代?"
经过三次政治局辩论,黄克诚的坚持终于见效。当宣布给予康世恩记大过处分时,会场鸦雀无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副国级干部问责,外媒惊呼:"中国共产党在刮骨疗毒。"
三、跌倒的石油巨人
康世恩的办公室里,大庆会战时期的旧照片静静泛黄。这位曾被周总理誉为"石油赤子"的副总理,在接受处分时没有半句辩解。他主动要求到事故现场祭奠死难者,在塘沽港的寒风中,他对着72座墓碑深深鞠躬:"我对不起同志们。"
痛定思痛的康世恩,在石油部掀起了一场"安全革命"。他主持制定《海洋石油安全条例》,建立起新中国首个海上钻井安全评估体系。1982年,当他以石油部长身份重返大庆时,工人们自发打出横幅:"老部长,我们信你!"
四、历史的天平
黄克诚的抉择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有人劝他:"康世恩是有功之臣,何必如此严苛?"老将拍着桌子回应:"当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不也是为人民说话?今天我若姑息,如何对得起党章上的誓词?"
1986年黄克诚逝世时,康世恩捧着老战友的照片老泪纵横:"他这一刀,砍醒了整个石油系统。"而在黄克诚的追悼会上,72名死难者家属送来的挽联格外醒目:"铁肩担道义,丹心照汗青。"
五、永远的警示
这场问责风暴后,中国的安全生产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康世恩主导建立的"三老四严"作风,至今仍是石油行业的铁律。而黄克诚的铜像,如今矗立在盘锦辽河油田的烈士陵园前,与那些为石油事业献身的工人永远相伴。
正如《人民日报》当年的社论所言:"黄克诚挥出的这一刀,不仅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中国共产党的字典里,没有'特殊党员',只有'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