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披露,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项目总成本或突破2000亿美元,单机造价攀升至6.92亿美元,远超早期预估的5.5亿美元。面对这一“吞金巨兽”,美国军方呼吁将B-21采购数量从100架增至145架,意图降低单机成本。但是这一需求依然和五角大楼预算压力相悖,因为潜在的预算限制,未来甚至有放弃B-21项目的可能。那B-21具体性能如何?是否会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战略误判?


(美国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

B-21被美军标榜为“全球首款六代机”,其核心优势在于隐身与智能化,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较B-2隐身轰炸机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甚至具备光学隐身潜力。隐身性能提升的背后,B-21各方面性能远不如B-2。载弹量从B-2的23吨缩水至14吨,航程只有9000公里[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且只搭载2台发动机,很难具备真正的洲际打击能力。武器配置上,B-21兼容常规弹药、核弹及高超音速导弹,并预留了定向能武器接口。其开放系统架构支持快速升级,可指挥“忠诚僚机”无人机群协同作战。


(B-2隐身轰炸机)

B-21不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面对反隐身雷达和高超音速拦截体系,实战效能存疑。若按145架采购目标计算,项目总成本将飙升至1000亿美元以上,叠加维护费用后,实际支出将突破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隐身轰炸机,标榜的都是航程不低于1万公里,载弹量不低于20吨,相比B-21具备明显优势。俄罗斯PAK-DA隐身轰炸机甚至还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试图以不对称手段破局。


(俄罗斯PAK-DA隐身轰炸机)

B-21的终极使命是穿透“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凭借隐身战机、预警机、太空卫星、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构建的拦截体系,B-21难逃被超视距猎杀的命运。俄军S-500远程防空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组成的攻守联盟,基本能抵消B-21带来的打击优势。美军试图以B-21维系“全球到达”霸权,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当六代机、高超音速武器加速迭代时,B-21尚未量产便已陷入“性能追赶陷阱”。这场2000亿美元的豪赌,或许终将证明,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单纯的技术优势已难掩战略失衡的颓势。


(俄罗斯S-500远程防空导弹)

欢迎关注【兵器解析】,为您奉献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