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硫磺岛悼念仪式上,将曾杀害2.8万美军的日军与美军阵亡将士同列,称赞他们的"勇敢精神将在美日同盟中永垂不朽"。
此言论迅速引爆美国舆论,众多网民晒出硫磺岛战役中日军虐待战俘的证据,国会议员和退伍军人组织纷纷要求其道歉或辞职。
为何美国高官公然美化侵略者?此番言论背后有何战略盘算?
言论引爆炸弹
一句"勇敢精神永垂不朽",竟让美国网络瞬间沸腾,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硫磺岛讲话犹如一枚政治炸弹,在美国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这种将曾残杀2.8万美军的日军与美国阵亡将士相提并论的言论,不啻于在美国人最敏感的历史伤口上撒盐。
社交媒体上,愤怒的美国民众如火山喷发般涌出,一位退伍军人的孙子上传了自己祖父在硫磺岛留下的日记和照片,配文"我祖父的牺牲就这样被自己国家的领导人亵渎了?",短短几小时获得近十万转发,无数网友在评论区贴出硫磺岛战役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证明日军的残暴行径与"勇敢"二字风马牛不相及。
官方反应同样强烈,几乎超出了常见的党派斗争范畴,有着海军陆战队背景的共和党参议员霍利公开发声:"国防部长的言论是对我们国家历史记忆的背叛",甚至有三名来自两党的退伍军人出身的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白宫,要求赫格塞思立即为其言论道歉或考虑去职,白宫发言人在记者会上被连珠炮般追问此事,只能尴尬表示"将认真倾听各方意见"。
更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赫格塞思发表争议言论的前一天,美国国防部网站悄然删除了硫磺岛战役中美国原住民英雄艾拉·海耶斯的纪念页面,这一举动与赫格塞思的言论形成某种诡异的呼应,仿佛在系统性地淡化那段历史,美国社会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是一句失言,而是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刻意的历史重构。
如此强烈的反弹,不仅仅源于言论本身的不当,更因为硫磺岛在美国人心中具有无法替代的象征意义,那片被称为"地狱前哨"的火山灰滩,究竟见证了怎样的血与火?为何美国人对这段历史如此敏感?
硫磺岛的血与火
那片被黑色火山灰覆盖的狭小岛屿,在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中如同一座巨大的屠宰场,美军为夺取这个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战略要地,付出了超过28000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其中6821名年轻的美国士兵永远长眠于此,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也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伤亡数接近日军的战役。
硫磺岛的防御体系堪称钢铁蜂巢,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巧妙利用岛上的地形,构筑了纵深达18米的地下要塞网络,1200多个交错相连的地堡和火力点让整个岛屿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堡垒,每一寸土地都被精确计算在日军的射程之内,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用血肉之躯去试探敌人的火力,一位参战老兵回忆道:"陆地如同沸腾的海洋,我们走过的每片沙滩都被染成了红色"。
日军的抵抗近乎疯狂,栗林忠道曾下达命令,要求每名日军士兵在死前至少杀死十名美军,他们不仅顽强抵抗,更残忍地对待被俘的美军,硫磺岛地下坑道中发现的尸体显示,许多美军战俘遭到了非人道的虐待和处决,日军甚至煽动岛上平民集体自杀,以免他们投降美军,这种极端行径远远超出了战争的伦理界限。
这场历时36天的血战最终以美军插上硫磺岛折钵山旗帜而告终,那张六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山顶升起星条旗的照片成为美国爱国主义的永恒象征,这也是为何每当有人试图美化或淡化日军在这场战役中的残暴行为,都会触动美国人民最深的集体记忆,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风暴,那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那些为自由而战的年轻生命的二次伤害。
如今,八十年过去了,那些曾经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在地缘政治的风向中悄然变成了"盟友",历史的记忆也似乎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这种微妙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
战略面具下的算计
昔日战场的仇恨如何转化为今天的"盟友情谊"?答案在赫格塞思离开硫磺岛后不到24小时便揭晓了,他在东京与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会晤时,毫不掩饰地表明:"美国在亚洲需要日本这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共同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这一坦率的表态犹如撕下了那层写着"悼念"的薄纱,露出内里赤裸裸的战略盘算。
美日同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过去三年,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已从原来的23个扩展至29个,两国联合军演的频率和规模更达到二战后的历史新高,仅2024年第一季度,美日就完成了4次大规模联合演习,覆盖从东海到南海的广阔海域,这种军事合作的紧密度已远超冷战时期,日本自卫队更是借机加速"正常化"步伐,摆脱战后宪法束缚的野心昭然若揭。
在资金投入上,日本2025年度防卫预算较前年增长近1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西南诸岛防御"相关经费暴涨近四成,这一地区恰好针对所谓的"中国海上威胁",与此同时,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舰近期频繁在南海活动,甚至有情报显示,在菲律宾海警冲撞黄岩岛中国船只时,日方船只就潜伏在60海里外待命,这种军事部署的指向性不言而喻。
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棋局中,美国显然需要一个更主动、更强大的日本,而非一个被历史道义束缚的盟友,因此,从好莱坞电影《硫磺岛家书》美化日军开始,到削弱日本和平宪法,再到如今赫格塞思公然美化侵略者,美国正系统性地帮助日本摆脱历史包袱,为其重新武装创造国际舆论环境,这种战略考量已超越了简单的军事合作,上升到重塑东亚秩序的层面。
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军事部署和政治表态,还需要重构历史记忆,当美国试图淡化日本的战争责任时,日本政府又是如何回应这一战略调整的?他们是否在借此彻底逃脱对侵略历史的反省?
历史记忆的拉锯战
美国主动淡化历史的同时,日本政府更是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大踏步"逃离历史",最新情报显示,石破茂首相已决定打破自1995年以来的重要惯例,拒绝在今年日本投降80周年之际发表传统的战败日谈话,这一决定无疑是对日本战后和平理念的重大背离,更是对亚洲受害国的集体冒犯。
这种历史态度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三十年的系统性弱化过程,从村山富市1995年的"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到小泉纯一郎的基本延续道歉基调,再到安倍晋三2015年加入"后代不应背负谢罪责任"的限定条件,直至如今石破茂的干脆回避,日本政府对历史责任的认知宛如一条不断下坠的曲线,从真诚反省到敷衍塞责,再到如今的彻底否认。
更令人担忧的是,石破茂政府不仅在象征性的表态上退步,在实质性的历史档案处理上也采取了遮掩态度,就在上个月,日本议员山添拓公开揭露了日本政府持续隐瞒"731部队"相关资料一事,这支在中国东北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臭名昭著的部队,其罪行证据竟然在日本防卫省的资料库中被系统性地压制,面对铁证,防卫大臣中谷元不得不尴尬承认存在相关档案。
中国外交部对日本的这一系列行为已经发出明确警告,王毅外长在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时强调:"中日关系的改善势头来之不易",并明确指出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日方应该把正确对待历史作为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条件,这一表态既是对历史的捍卫,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从美国防长美化侵略者,到日本首相拒绝道歉,再到两国联手打造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这一系列动作如同精心编排的舞步,只是这场舞蹈建立在对历史真相的扭曲之上,而历史从来不会宽恕那些试图遗忘它的人,当硫磺岛上的鲜血被美化为"勇气",当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事件",当731部队的罪行被隐藏于档案柜深处,和平的基础便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侵蚀。
结语
历史的真相不会因权力的需要而改变,硫磺岛的黑沙滩上,美军战士的鲜血见证了那段不容篡改的记忆。当战略利益遮蔽了历史真相,当昔日敌人被粉饰为"勇敢的战士",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历史可以如此轻易被改写,未来的和平还能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硫磺岛上那面著名的星条旗所代表的正义与荣誉,不应被今天的政治算计所玷污。你认为美国和日本这种对历史的态度转变,最终会给亚太地区带来和平还是新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