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爱情。我不是黄蓉,我整天做梦。在夜里唱情歌,失恋也英雄。
这首《我不是黄蓉》是我这个80后的青春回忆,想起了年轻时的放肆哭闹,随心而为的生活。不担心身材走样,不害怕被人看不起。
这首歌的歌词,曾是我在不被认可后,经常对自己说的话。
唱这首歌的王蓉,也是个低调的人。没有绯闻,很少参加活动,唱跳能力俱佳,只是少了点话题度。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给自己整点话题,便没有资本青睐。无论好事儿还是坏事儿,艺人总要有点击量才能带来付费量。
王蓉原本叫王菲,但和歌后王菲重名了,就改了名。她的音乐风格多样,有许多传唱度高的作品,如《我不是黄蓉》《哎呀》《爸爸妈妈》《要抱抱》等,并创下多项纪录。
她还是位原创歌手,凭借单曲《云不知道雨知道》,入娱乐圈。
王蓉参加《乘风2025》(浪姐6),但在第一轮公演后,因人气断层遭淘汰。网友都在为她鸣不平,说芒果台押错宝,只知道为流量选手让路。
在《浪姐》化妆间,某顶流艺人团队带着三个造型师与节目组讨价还价时,王蓉正在角落对着镜子练习新编的昆曲唱腔。
deepseek横行的时代,她将自己活成了活化石。拒绝AI写歌,坚持用五线谱手写创作;全员假唱的跨年晚会,主动要求全开麦演唱。
音乐榜单前十有八首AI修音的电子呻吟,演技派在短视频平台给网红作配,老戏骨直播间里跳着尴尬的手指舞求打赏。
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80%的推广资源给了造假的"流量艺人",反观真正投入百万制作的视频,日均播放量不敌一条宠物吃播。
央视文艺更是连发多条视频力挺她,不仅是对王蓉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唯流量论”的批判。
有娱乐公司,专门设立"流量维护部",每天雇佣5000名大学生用2000部手机轮番打榜。某练习生因分不清琵琶和吉他被群嘲时,王蓉正在国际音乐节用古筝演绎电音版《爸爸妈妈》。
她曾是首位在联合国总部演出的亚洲歌手,也是歌唱界的拼命三娘,带病坚持排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乡村振兴直播助农。王蓉改编的助农版《黄蓉》三个月带动农产品销售2.3亿元。
她是娱乐圈的匠人,埋头苦干做音乐,10年如一日的专注技艺的提升,缺少了露脸的频率,总会被社会遗忘。
当同行沉迷医美维持"少女感"时,她大大方方在MV里展现法令纹。在播放量至上的时代,不为自己加个厚厚的滤镜,不会花式整活儿,不买切片视频全网发布,没法获得资本的青睐。
毕竟娱乐圈这个浮华圈,从来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
港星扎堆下岗再就业,有的去商场当柜姐,有的去餐厅当服务员,还有的去当司机。
王蓉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在歌唱的领域也绝不会被淘汰。娱乐时代,人们也在渐渐的觉醒。
在《浪姐》淘汰王蓉后,豆瓣评分暴跌至4.1,而王蓉入驻的音频平台单日新增用户破百万。
细水长流的技艺,好过轰然而至的掌声,王蓉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顶流,当流量的泡泡被戳破,她依然能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