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缅甸地震全国哀悼周的第二天。
缅甸为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这场强震已夺走2700多人的生命。
眼下,虽然已过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但前方救援力量仍在争取打通更多生命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连线赶赴缅甸的上海、云南等地方救援队和民间救援力量,了解在逾三个日日夜夜里,发生了什么。
搜救
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以下简称昆明队)是3月28日晚抵达震中缅甸内比都欧达拉蒂利医院救援现场的。他们救出了中方救援队抵达缅甸后的第一名幸存者。
在缅甸震后第30个小时,昆明队通过踏勘搜寻,在倒塌的医院废墟下捕捉到微弱的敲击声。
副队长肖敏习惯地用贵州口音大喊:“不要怕!我们来救你了!”话一出口,他才想起是在异国他乡,随即大声呼喊“翻译、翻译!”
通过翻译的沟通,碎石堆深处传来一声沙哑的缅语回应。
这是一位73岁的女性,被困在二楼与一楼坍塌微小空隙内,身上趴着早已冰冷的亲人遗体。
“不要让她睡着,我再尝试喂她点水。”负责心理疏导的副中队长柴时空向翻译解释。
安抚被困人员的同时,前端搜救作业紧张地进行。
昆明队告诉记者,作业时,既要考虑避免打钻震动掉落的混凝土块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也要随时观察,做好余震、坍塌体失稳而撤离的准备。
由于救援环境复杂,指挥现场先是实施了“从前向后”和“从上到下”两个破拆救援孔,但仍未救出被困人员。
肖敏并未焦躁:“打两个孔不行,我们就打三个、五个。”这位副队长指挥战斗员开辟了第三个作业孔。
直至当地时间30日清晨5时左右,被困了近40个小时的老人,成功获救了。
昆明队施救被困者。 照片由昆明队提供
希望
昆明队告诉记者,被困老人得救后,队长穆树元带领小队准备继续进入医院主楼勘察时,突然被人抓住手腕。
只见一位老人双手颤抖,声音嘶哑地面对穆树元诉说着。
经过陪同的翻译和当地消防员介绍,老人虽然获救,但其家属在地震中遇难。她觉得,看到中方救援队就看到了希望,尽管遭遇不幸,但很感激救援队的辛苦付出。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老人的伤感和真挚谢意,让在场每位救援队队员动容。
“老人家节哀,我们是中国专业救援队,过来就是为了救被困的人。”穆树元听完翻译后回应老人,“我们带了很多先进的装备,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抛弃能安全营救的每一名被困人员。”
在休整之余,队员与灾区小朋友和群众进行互动。 照片由昆明队提供
“顺利”
作为多股救援力量中的一支,上海的队伍也奔赴缅甸。
3月29日,上海宝山蓝天救援队队长冉翔带领9名成员整装出发。
他们先从上海驱车前往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再飞至泰国曼谷,然后从曼谷转车至缅甸。大约在30日中午,队伍经由仰光抵达震中曼德勒。
曼谷距曼德勒约1000公里,但由于强震导致道路损坏,交通时间大幅增加。
据负责人介绍,冉翔一行是上海第一支抵达震区的队伍,但由于当地通讯困难,发回的消息极少。
记者尝试拨打冉翔在当地配备的电话号码,通话好不容易接通过三次,但信号都断断续续,只隐约听得见对方说“救援还顺利”,以及救援现场的忙碌声。
而在微信上,冉翔的语音消息总是被延迟发送。他介绍,自己所在的队伍到了现场后,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的蓝天救援队伍陆续集结,迄今搜救出部分幸存者,他的队伍也救出几位。
施救过程无法携带对讲机,团队也听不懂当地语言。这些问题都导致救援现场的沟通困难。
冉翔回忆,自己的队伍3月31日独立搜索了一栋倒塌的楼房,但遗憾的是并未发现生还者。
另外,曼德勒当地的目击者称,在许多建筑大面积坍塌的区域,即便现场发现幸存者迹象,因难以及时精准定位被困人员位置等原因,很难在救援黄金时间内完成搜救。
而缅甸快冲破40摄氏度的高温导致遇难者遗体浮肿、工作人员脱水,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两天的高强度救援后,冉翔表示,目前他们的救援已接近尾声。
在前线紧张救援的同时,后方的志愿者们也异常忙碌,纷纷提供支持。
记者在一位中国东南亚问题学者的帮助下,加入国内一个分享缅甸灾情信息的微信群。在群中,不时能看到缅甸民众的发帖求援被迅速响应,中方民间救援、信援机构还制作了灾情互助地图……
在群中,一位在缅甸实皆灾区的记者捕捉到当地孩童在伊洛瓦底江中玩耍的画面,年幼的孩子们似乎暂时将灾难忘却。
他们在等待希望,也等待新的一天。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连线 | 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地震震中搜救:捕捉废墟下每一声微弱的生命敲击》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全 徐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