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买车,大家最纠结的问题是:“新能源到底靠不靠谱?”

可现在画风一转,不仅新能源车成了香饽饽,增程车更是一跃成为车圈新宠儿。

无论在一二线城市还是小县城,销量爆发式增长:

很多朋友甚至都没细研究过配置,就急匆匆提车了回家。

因为大家都说这种车很实用,“可油可电“——省钱省心又灵活。

但奇怪的是,朋友圈那些买了“短续航增程车”的人,最近却在吐槽自己后悔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提到这个问题,或许不少人会很诧异:

“因为我就市区里跑跑,一天撑死五六十公里,纯电续航要那么长干嘛?”

说白了,有的插混车纯电续航不到100公里,也没见人家说后悔。

我这增程车好歹续航比他们长,图的就是省心,怎么反倒成了“踩坑”?

听上去没毛病,但插混和增程,其实不是一个逻辑,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人家插混车的“能量效率”非常高,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再加上电机辅助,油电配合得相当默契。

很多插混车的综合能耗,能做到3L左右,哪怕不用电,油耗也压得住,花不了多少钱。

所以他们对纯电续航到底是80公里,还是120公里,真的没那么敏感——能用就用,没电就当油车开,谁也不心疼。



但增程车就不同了。

它的本质,其实是一台电车,只不过多加了一个“发动机”来发电,起不到直接驱动的作用。

这就麻烦了——它多了一道“油→电→驱动”的能量转化过程,效率自然就低了很多。

说得直白点,人家插混是“油到轮子”,你是“油到电再到轮子”,拿啥去比?

也正因为如此,但凡增程车的“电量不够时”,油耗都会急剧上升,开得你心惊肉跳,直呼用不起。



不仅如此,增程车的纯电续航,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耐用”。

你以为180公里的CLTC续航,起码能跑个150公里?

再节省点,一周一充不成问题?

兄弟,想得太理想了。

因为增程车的电池,是要“强制保电”的。

什么意思?

就是它不能把电池榨干,得给发动机留个接入的“缓冲区”,或者说避免“电池过放”。

通常来说,得保留20%左右的电量,不让继续纯电使用了。

也就是说,180km的续航,直接砍掉36km,你真正能用的,也就144公里左右。

到这一步,可能你还在心里盘算:“144公里,也还行啊,市区开几天肯定够。”

可接下来,才是最真实的打击。



你以为CLTC续航靠谱?

实际上这玩意儿的测试条件特别理想,虚标特别严重——放到真实用车环境里,打个八折都算客气的。

144公里,再打个八折,实际到手也就115公里出头。

你还没算冬天呢。

一到冬天,电池性能下降,热泵效率打折,再加上空调一开……

一脚油门下去,你看着仪表盘上电量蹭蹭往下掉,心跳都能跟着加速。

所以,很多车主原本计划“一周一充”,结果开着开着发现:

两三天就得去找充电桩报到,每天回家都想给车“续命”。



这才是最让人崩溃的地方——你以为自己是买了个“电为主、油为辅”的通勤神器,结果用下来才发现:

电不够用,油太费钱,每天都在纠结到底该烧油,还是去排队充电。

而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当初我们以为“180公里的纯电续航”,真的能跑180公里。

但事实证明,这180公里,更多是写给你看的,而不是让你真的用的。



此外,电池太小,衰减速度也会更快。

譬如中汽试炼场的实测数据显示,一辆理想ONE,跑了10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只剩75.6%。

什么意思?就是原本能跑180公里的续航,几年后可能连140都不到。

更扎心的是,这还不是个例。

电池越小,循环频率越高,损耗得也越快。

有些人还没熬到电池质保期,就开始明显感觉续航缩水,冬天一开空调,电量“跳崖式下跌”。

这时候你再想“一周一充”?说真的,能撑三天就算幸运了。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千万别买“纯电续航不到200k ”的增程车。

就算你有家充,可以每天续命也别买。

因为您总需要外出充电的,甚至跑高速,跑长途,也会遇到各种要充电的问题。

这时,纯电续航很短,肯定不舒服。

此外,从二手的保值率来看,短续航的增程肯定也不值钱。

因为你跑几年后,电池健康度75%都不到了,谁愿意接手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