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的竞争已从租赁面积争夺升级为心智产权登记。一个清晰的理念,是穿透周期波动的战略罗盘,它让招商组合成为价值表达,让运营节奏化作体验交响,让传播内容生长为文化符号。

在睿意德的服务场景中,常常听到客户提出以下需求:

“我们需要一场震撼全城的营销盛事!”

“如何将这座商场打造成为全国性的话题中心?”

“能否策划一场活动,让客流量实现井喷式增长?”

面对这些诉求,我们也都会问一个问题:“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通常,在这个时候,客户会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给出的回答可能是:“这不就是一座集购物、餐饮等功能于一身的高端综合体吗?”或者是:“我们是区域内的商业地标,定位为高端生活方式,专注于构建体验式消费空间……”尽管这些描述听起来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问题在于市场上已经充满了类似缺乏独特性的项目,消费者对此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无论推广的声音多么响亮,也可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鲜明的价值主张,就难创造理念共识,那么推广活动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一下,在没有明确的独特卖点的情况下,如何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又怎能期望制造出预期中的轰动效应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市场推广,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更不用说建立起持久的品牌忠诚度了。



泰国CentralWorld通过举办“centralwOrld Rhythm of Pride 2024”盛大活动,携手世界知名品牌与机构,在80米彩虹跑道上,聚集500多名LGBTQIAN+人士和名人,以特别的“巨人骄傲翅膀秀”展示平等的力量庆祝骄傲月 ©网络

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一深刻见解在商业领域同样适用——一个拥有清晰意义和理念的商业项目,能够穿透市场的喧嚣与干扰,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相反,如果一个商业项目的理念不够清晰,即便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推广,也仅仅能在短时间内堆砌热度,最终难以避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的命运。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网红商场”如流星般划过夜空,却又迅速黯淡。尽管这些商场在活动策划、推广力度上不遗余力,短期内吸引了大量人流,品牌商户也一度蜂拥而入,但最终却发现,这些客流大多只是“看客”,实际转化率低下,租金回报不尽人意。许多商业项目虽然拼命在营销、IP打造、短视频推广等方面下功夫,但一旦话题热度消退,流量便迅速退潮,商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依然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让人说出其独特之处。

大量的投入浪费也让更多人看到问题的本质:不是推广力度不够,而是推广的对象——商业项目本身,缺乏坚实的核心理念支撑。



你在用力推广,但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在社交媒体时代,推广的方式早已从传统的广告投放、媒体公关,进化为全方位的品牌叙事。一个好的商业项目,能够让消费者主动传播它,而不是依靠单向度的信息输出。然而,现实中太多商场的推广策略仍然停留在“流量战术”阶段——

推出短视频投放,制造社交媒体话题

策划一场高流量的展览,吸引人潮

邀请品牌打折促销,试图促成短期转化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消费者必须先知道你是谁。如果商场本身没有清晰的理念,所有的推广努力都不过是让消费者短暂“来过一次”,但他们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再来。



东京中城2024年圣诞庆典“MIDTOWN CHRISTMAS 2024”,室内的Feathery Snow Tree宛如被轻柔的雪花全面包裹,于室内灯光的映照下,散发出高雅温馨的气氛 ©网络

东京中城(Tokyo Midtown)便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或者说,是一个成功的正面样本。从规划之初,它就明确了自身的核心理念:“艺术、创意、生活”。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招商策略上——吸引高端设计品牌、艺术机构入驻,也体现在长期运营中——持续策划高规格艺术展、文化活动,形成内容自生长机制。这种理念驱动的推广,使得东京中城无需依赖大规模广告投放,消费者和品牌商户自发传播,最终让这个商业体成为东京文化地标之一。

国内的不少项目,在开业初期倾尽全力制造热度,试图靠“打卡经济”赢得关注。然而,消费者的兴趣一旦消散,商场便迅速回归“普通”状态,无法形成长久的品牌认知。



招商、运营、推广各自为战,项目便无法建立形象势能

市场认知模糊会导致消费者流失,而内部认知不统一则会让商业项目从根源上陷入混乱。招商、运营、推广三大团队,虽然目标看似一致,但缺乏统一理念的指引,最终的执行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招商团队追求高端品牌入驻以提升调性,而推广策略却主打折扣营销,吸引的客群与品牌目标消费者严重错位;

运营团队试图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场景体验,但招商部门引进的却是标准化零售品牌,文化氛围难以落地;

推广团队努力吸引年轻人,社交媒体内容紧跟潮流,但业态组合却以传统零售为主,缺乏社交属性,导致年轻客群流失。



曼谷ICONSIAM通过展示泰国77府特色的SookSiam市集、还原传统水上市场的景观、提供超过3000种地道美食、融合农耕文化的田园主题餐饮、汇集本土与国际品牌店铺以及举办世界级文化活动,让游客在购物、用餐和互动中全面体验泰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网络

曼谷ICONSIAM(暹罗天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级的商业地标,正是因为它在理念上建立了坚实的共识:“用逛一个MALL的时间,体验整个泰国。”这一理念被精准贯彻到商业项目的每个层面——

招商层面,不仅仅引入国际品牌,还特别打造泰国本土文化市集、街头美食体验区,让商场既具有国际化购物体验,也保留了泰国文化的独特性。

运营层面,商场内设有水上市集,让游客在现代商业空间内体验泰国传统市场氛围。

推广层面,所有营销活动都围绕“全泰国文化体验地”展开,精准锁定全球游客市场。

这样的理念不仅帮助ICONSIAM在社交媒体上持续保持高热度,也让它成为泰国旅游行程中的“必去之地”,其国际游客占比远超同级别商场。



没有理念,就难以实现差异化,只能在难以突破的“功能差异”上鏖战

商业的本质,是赢得消费者的选择。如果一个商业项目没有建立清晰的理念,消费者就不会有“必须来这里”的理由,最终导致——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已有认知度的商场

商户不愿意支付更高租金入驻

线上传播难以突破,没有可供消费者主动讨论的内容



在全球商家费尽心机吸引年轻顾客的当下,茑屋书店T-SITE逆势将“熟年人”作为主要目标用户,以园林般自然设计风格,为读者营造愉悦的阅读感受©网络

当年日本代官山T-SITE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范例。面对传统书店的衰落,它没有简单地做一个“更豪华的书店”,而是重新定义了书店的价值——“书店+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一个买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空间,既有书店、咖啡馆,也有黑胶音乐店、艺术展览,甚至连选址都特意避开商业中心,创造出独立静谧的文化氛围。这种理念驱动的商业模式,使得代官山T-SITE成为日本乃至全球文艺青年的文化地标,消费者平均停留时间远超传统书店,带动周边商业价值大幅提升。



如何建立清晰、可落地的商业理念?

一个真正有效的商业理念,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它不仅能被消费者感知,还能指导招商、运营、推广,最终形成商业资产。

第一步:定义项目的“核心叙事”

商业空间的理念,本质上是一个叙事逻辑,它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我们是谁?(定位)

是城市级商业、区域级购物中心,还是社区型商业?

目标客群是谁?高端人群、Z世代,还是跨境游客?

商业属性是消费主导、社交驱动,还是文化沉浸?

2.我们提供什么独特价值?(差异化)

是强调业态组合的创新,还是打造场景体验?

是以文化、艺术、科技等赋能商业,还是深挖本地生活方式?

消费者来到这里,能得到什么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体验?

3.我们希望被消费者如何记住?(品牌认知)

是一个“艺术与文化交融的空间”?

还是“年轻人第二生活场所”?

或者是“城市客厅,商业与自然共生”?

第二步:确保理念可以落地到招商、运营、推广

理念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要通过三大核心商业动作 “招商-运营-推广” 形成闭环。

1.招商匹配:让理念变成“看得见的品牌组合”

如果你的理念是“年轻人的第二生活场”,招商就不应该以传统零售为主,而是要引入潮流品牌、社交空间、体验类商业。

如果你的理念是“科技未来场”,就应引入智能体验店、XR空间、数字艺术展厅等新业态。

2.运营匹配:让理念变成“沉浸式体验”

文化型商业要有长期展览、论坛等内容策划,而不是靠单一IP创造短期流量。

社交型商业需要持续举办类如音乐节、派对等活动,而不仅仅是增加餐饮配比。

3.推广匹配:让理念变成“市场心智”

线上推广要统一价值主张,不能今天说“购物天堂”,明天又变成“艺术空间”,让消费者认知混乱。

所有社交媒体内容,应该围绕理念进行内容策划,而不是仅仅“有活动就推活动”。

第三步:让理念具备“时间的韧性”

理念需要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但核心价值应保持稳定。面对市场波动,商业项目应坚守核心理念,灵活调整策略,而非盲目跟风或放弃原有定位。

结语

当消费者在商品洪流中做出选择时,他们并非在进行简单的交换行为,而是在用每一次消费投票,确认自己在世界存在的意义坐标。推广活动的终极使命,绝非流量的瞬时狂欢,而是构建一种召唤结构。那些真正赢得人心的商业存在,往往因其理念的本真性而具有宗教般的感召力——它们不是商品的贩售者,而是现代人寻找意义的朝圣路上竖立的路标。真正的商业智慧从不因时间改变:让理念先于交易,让意义超越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