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汽车观察》20周年暨汽车产业发展思享荟上致辞

2005年,万钢:

“市场变化太快,由此而造成的视线太短、眼光太近是目前企业普遍的通病。做汽车企业,眼光不能看得太近。”

2005年,左延安:

“先进企业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发扬光大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2006年,沈阳:

“五菱只是一个地方品牌,与百年通用联姻,我们能学到世界最先进的造车方法。”

2010年,魏建军:

“不管什么样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买别人的技术很上火。”

2013年,郭孔辉:

“在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以往引进先进技术,然后模仿消化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

2013年,付于武:

“汽车人才的问题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软肋。”

2013年,王传福:

“全球70%的IT工业在中国制造,为何汽车上不能做到一流水平?我认为行,只是暂时不行!”

2015年,弗雷德蒙德・马利克(Fredmund Malik):

“一个变革的时代往哪个方向发展,常常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以龙头企业的意志为转移......”

2018年,李书福:

“国家把纯电动汽车作为发展主流主要是基于能源、环保、人类生存安全方面的考虑,而自己建议推广甲醇汽车也是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

2023年,贾健旭:

“合资车企只有2-3年的窗口期,要么go big,要么go home,但现在唱衰合资企业还为时过早。”

2024年,尹同跃:

“我不认为在新能源时代打造高端品牌会变得更加容易。”

提笔给《汽车观察20周年特刊》写个卷首语,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20年200多期杂志10000多篇稿件,无数的人和事在头颅里被激活,无数的声音在耳膜里回响,试图夺路而出。

前面的这些人和这些话,都是本刊记者20年来亲赴现场的第一手记录。我还用抓耳挠腮什么呢?这些大咖的金句不就是最好的卷首语嘛!


《汽车观察》编委代表共同为20周年特刊揭幕

2005只是一个普通的年份,普通到3月份之前都没有一份汽车产经类刊物。但20年后望回去,发现这一年绝对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好多大事在这一年发生——


中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逐渐落地,
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
中国改革已进入
“深水区”

“中国制造”招致
国际
贸易摩擦,
针对中国的
反倾销愈演愈烈

A
6月6日
降至
冰点,上证指数
8年来首次跌破1000点

中国
GDP过18万亿,
外贸规模
破万亿美元
大关
,超过日本

从上海口岸出口的汽车数量比
上一
年增长
10倍
中国汽车出口第一次爆发

吉利
向福特提出收购沃尔沃
首次参加法兰克福车展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行业内国有汽车集团首次引入民营企业机制

上汽集团成为韩国双龙汽车第一大股东,南汽和上汽分别收购罗孚汽车资产;

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北京奔驰相继成立,又一个
“合资年”出现;

全国汽车销量
575.82万辆,首超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二;

中国汽车出口只有
17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还是零。

2005年是中国经济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全面觉醒的元年。

接下来的20年发生了什么,大家有目共睹。但20年前的我即使穷尽想象力,也不会料到会如此波澜壮阔!

这20年,中国在燃油车领域大大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完美实现了换道超越。这样的历史性成就说起来简单,但过程充满了悬疑、酸楚和惊涛骇浪。我们能成为这一历史性过程和这些历史性成就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实属三生有幸。


2005年3月,我以《从车外看车》为题,写下《汽车观察》首期发刊词,文中这样写到:从车外看车,需要容忍的眼光,需要开放的眼光,需要专业的眼光,需要历史的眼光,需要国际化的眼光。“从车外看车”,是在勉励自己作为行业观察者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要拥有更广的视野、更多的角度、更理性的心态。20年来,我们谨记初心,在“讲述不一样的汽车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在《汽车观察》创刊 2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选取了20年来所采访的代表性人物(老友记)、所报道的重大行业新闻(观察前哨),筛选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成果(数字纪元)和重要事件(黄金20年),还向20位汽车媒体大咖邀约稿件(时代笔锋),编辑成这本20年特刊。这些真实的、具体的、历久弥新的珍贵片段是我们从后视镜对中国汽车产业黄金20年的深深凝望。


用十二万分的诚意感谢指引、激励、陪伴、支持甚至批评我和汽车观察的每一位朋友,愿我们继续携手,迎接下一个黄金 20年。


点击“在看”与世界分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