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山西运城的高先生因孩子留学计划变动,在同程旅行平台申请退改8月北京至东京的往返机票,总价15113元。平台要求先退票再改签,结果退票时被扣14263元,仅退回850元。高先生质疑扣费不合理,称距离起飞还有4个多月,且自己并非误操作。4月1日,经多次沟通,同程旅行最终全额退款。
高先生起初联系日本航空,被告知需通过购票平台处理。同程客服起初以“误操作需担责”为由拒绝,后态度转变。平台回应称退改规则以航司和平台规定为准,但未解释为何起初扣费高达94%。此事曝光后,引发对机票高额退改费的广泛讨论。
类似投诉并不少见。2024年,广州一名律师错购机票后立即退票,仍被扣89.9%费用;上海龚先生6000元机票仅退269元。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消费者更关注费用设定是否透明合理,而非单纯金额高低。航空公司常以“运营成本”为由收费,但缺乏具体依据。
民航局2018年已明确要求航司实行“阶梯费率”,根据购票时间和票价合理设定退改标准,并确保直销、分销渠道规则一致。
然而,部分航司和平台仍存在高扣费现象。2021年,成都纪女士退票被扣90%费用,法院判决认为该标准过高,最终调整为40%。
近期,南航、东航等航司已调整退改规则,如扩大免费退改范围、降低费率等。南航新增“24小时内票价下跌可免费退票”,东航允许官网购错票免费退。
专家建议,退改费应更人性化:起飞前时间充裕则少扣费,临近航班再提高费率。中国航空法律专家张起淮呼吁引入听证机制,让定价更公开透明。
当前,消费者维权仍面临举证难、流程繁琐等问题。法律界人士强调,若遇不合理扣费,可向民航局投诉或起诉。此事件也提醒用户购票前务必确认退改规则,优先选择官网或政策宽松的平台,避免事后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