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地铁站出入口

引导车辆沿线停放

巧借空间增加“容量”

地铁站作为市民重要的通勤点,其出入口周边一直以来是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重点区域。连日来,记者走访位于广州各区的多个地铁口,发现不少地铁站都采取了不同方式来疏解停车问题。


新造地铁站停车区

化“点性停放”为“线性停放”

记者留意到,不少地铁口此前电动自行车往往呈现出集中停放的情况:市民习惯于将电动自行车骑到地铁口50米范围内随机停放,因此容易造成拥堵。


巧借桥下空间及周边停车场

除了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停放外,提供更多停放区亦很重要,部分地铁口会利用周围的停车场空间。

中大地铁站D口区域过去每天会停放上百辆电动自行车,加上一旁为社区居民出入的支干路,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还会影响行人出入。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此前深入实地调研,根据人流量建议将D口区域改建为口袋公园,同时推动在周边其他点位扩建电动自行车停放区。目前,市民的电动自行车被分散停放在该区域附近相对宽敞的人行道路一侧。

与此同时,有部分地铁站利用周边停车场探索收费停放。如柯木塱地铁站C口,电动自行车在停车场里停放及充电30元/月;滘口地铁站周边停车场此前也曾推出停放收费60元/月,此外还有部分区域则开展停车按次收费。


场景二:商圈、写字楼

部门牵头整体整治

专区专停分流各类非机动车

对商圈和写字楼来说,治理电动自行车乱停又是另一番景象:商圈内行人较多,为避免电动自行车乱停造成安全隐患,也为保障市民游客出入体验,不少商场和写字楼会选择物理手段将电动自行车“挡”在外围。但在商圈外围的道路旁,电动自行车仍停放密集,导致婴儿车、轮椅等无法通行等情况时有发生。

商圈该如何平衡好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市民游客通畅出入?记者进行了探访。

职能部门牵头

多家物业联手

珠江新城商圈内写字楼林立,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动自行车穿梭于此,对写字楼门前的停放整治也成为许多物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冼村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从金穗路到黄埔大道西的珠江东路,电动自行车一路停放在越秀金融大厦、广州银行大厦、利通广场三栋写字楼门前的人行道路旁,而这些区域又有大厦停车场出入口,因此经常造成拥堵。为此,冼村街道城管办牵头,联合交警、住建、园林等多个部门共同解决珠江东路写字楼前的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

据了解,街道城管办将这三栋写字楼的物业约在一起讨论对策。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各个物业之间只是偶有联动,由于没有牵头的职能部门,大多数时间都是各自为战,只能暂时解决自己楼宇前的乱停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街道将三家物业集中在一起,以整片区域为整体进行分析,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针对比较突出的越秀金融大厦与广州银行大厦中间区域的乱停放问题,由于考虑到尽量利用现有空间,一开始的做法是设置专门的停车架,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随后,对该片区域用交通警示柱进行围蔽,仅留有行人通过的空隙,对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另外安排停放区域。


越秀金融大厦的共享单车停放点

开设专区分流外卖、快递车辆

记者走访时发现,经过一年的不断调整,该区域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三栋写字楼分别开辟了新的停放点用于停放电动自行车与共享单车,曾经在写字楼门前“排长龙”的混乱停放场景已经不见。

以越秀金融大厦为例,在该写字楼南侧的人行天桥下围蔽出一片空间,设置成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并且在该片停放区域的附近开发出一块共享单车停放区,还设置了竖排外卖柜,而大厦负一楼则设置为快递接收点,以此减少外卖、快递车辆在路面的停留时间。

广州银行大厦写字楼内人员的电动自行车,则被统一设置在广州银行大厦与利通广场之间的珠江东二街南侧区域,共享单车则设置停放在靠近利通广场的道路北侧,同时加强普及宣传和增派专员对现场车辆进行排放整理,以最大程度减少两类交通工具混停现象。

利通广场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则设在地下停车场入口处北侧空地,车主须出示大厦门禁卡才能进入停车。


利通广场的非机动车停放点

冼村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该片写字楼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问题,后续也会不断细化改进停放管理方案。而在此次停放整治的过程中,街道总结出“区域协调,整体整治”等经验,对于其他商圈写字楼也提供了经验参考。

场景三:社区、居民小区

“一疏一束”防乱停

合理规划周边空地

相比地铁口和写字楼电动自行车存在的潮汐效应,社区、居民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总量更加固定,其管理关键在于“安全、有序”。记者走访发现,整体上这些区域会采用“疏导+管束”结合的方式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

物理隔离

统一划停放区


寻合理空间

整合周边空地

因地制宜整合集中停车充电场所,共同规划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是目前不少小区正在尝试的方法。

以黄埔区大沙街豫章苑小区为例,该小区共建有9幢33层的安置房,公共空间相对较小,据街道反映,该小区目前电动自行车总数将近4000辆。对于停车管理,社区居委会绞尽脑汁。第一步,清理违停车辆,尤其是对架空层内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有序搬离,规范摆放至社区内的集中划线停放区域;第二步,在小区外新增两个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区域A只能停车不能充电,没有建停车棚,比较节省空间。区域B则是由一处原本可停放几十辆小汽车的空地改建而来,同时在此处新建500多个充电端口,鼓励居民将电动车移至小区外侧空地停放。


豫章苑小区外的电单车停放处

此外,目前社区居委会仍在周边寻找新的电动自行车停车区。毗邻豫章苑小区的横沙村目前正在进行旧村改造,有较多的空间可供规划设计,因此双方计划联合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因地制宜地整合集中充电场所。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来源 | 广州日报

编辑 | 胡启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