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地震局
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在缅甸(北纬21.85度,东经95.95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最大余震为3月28日14时32分震中附近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迅速启动境外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力量对地震灾害特征及我国大陆地震趋势影响进行分析,派出专家赴缅参加国际救援行动,全力推动构建地震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紧急派出专家驰援缅甸灾区
震后第一时间,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昆调度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级地震局,了解国内震情、灾情,滚动报送值班信息5期,全面反映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服务地震应急决策。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应急管理部安排,3月29日、30日,中国地震局先后选派8名地震监测、结构安全评估和国内外应急救援经验丰富的专家,参加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为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截至当地时间4月1日8时,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持续开展救援行动,已成功救出8名幸存者。
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和加密会商研判
中国地震局组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测研究所和相关省级地震部门开展专题会商,密切跟踪分析此次地震序列发展情况,滚动研判震情趋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基于遥感影像、地震监测数据等,对缅甸地震的发震构造、未来趋势、震害情况进行动态研究分析,产出此次地震震前电离层TEC异常、震前活动特征、震源破裂模型、地震发生机制等系列研究产品,深入分析对我国大陆震情趋势的影响。研究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位于缅甸弧地区,发生在印度板块和巽他板块交界西北边界的实皆断裂上,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破裂走向以南北为主,破裂尺度超过200公里。缅甸弧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地壳构造变形强烈且地震活动性强,形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构造单元和断层,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00年以来,震中附近3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1912年5月23日缅甸境内的8.0级地震。
跟踪评估地震灾害损失
此次地震震中距我国边境线最近约294公里,距云南省瑞丽市政府驻地约310公里。我国云南省德宏、临沧、保山、西双版纳、丽江、大理等地震感强烈,楚雄、昆明等地震感明显。中国地震局组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地震预测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相关高校专家,基于震区经济人口统计数据、预估地震烈度分布、房屋结构抗震能力、地震巨灾模型等,并辅以遥感解译等手段,每日动态研判地震灾害损失情况。
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中国地震局震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和应急处置工作动态,主动发挥地震部门专业优势,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地震成因、震情趋势、预警信息服务等热点问题,组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等单位专家开展解读,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发布应急避险、自救互救、余震防范、地震预警等地震科普作品51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积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