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相扑真的是日本“国粹”?
我在观看相扑比赛后,有感而发,觉得不写点什么实在是难以睡的着觉!
早在千年前北宋汴京的夜市上,就有这么一群女子赤膊缠斗,围观百姓喝彩声震天,这不是现代搏击赛场,而是中国街头的相扑表演。这些历史碎片,揭开了相扑运动早已尘封的一面。
相扑的文化基因,深藏在中国古代战士的生死状里。
公元前3世纪的《史记》记载,蚩尤部落的战士以头戴牛角互搏为战技,这种被称为“角抵”的格斗术,在秦代它是军营必修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隋代相扑俑,定格了赤膊力士缠斗的瞬间,证明至那时的隋唐时期,相扑已从军事训练演变为全民娱乐。
更颠覆认知的是宋朝的开放:
- 民间女子相扑手“女飐”身着露脐短装,在瓦舍勾栏与男子同台竞技,门票仅需如今两碗米线钱
- 宋仁宗曾邀女子相扑队入宫表演,气得司马光大骂“妇人裸戏,有伤风化”
- 这场性别与礼教的对抗,最终以女性被禁赛告终,中国相扑的黄金时代就此落幕
揭秘被遗忘的历史
公元734年,倭国遣唐留学使者打包带走的不光是茶道诗词,还有相扑的原始基因。奈良时代相扑被纳入它们的宫廷祭祀,称为“神事相扑”。
日本学者池内宏在《通沟》中指出,吉林高句丽古墓壁画上的角抵图,与日本早期相扑形态如出一辙。但日本人给这项运动注入了神性:力士入场前以“四股踏”姿势镇邪,撒盐驱鬼的仪式代替了撒银票,横纲力士更被视作“行走的神社”四处表演。
江户时代,相扑经历了关键的蜕变。武士五十土权大佑在1684年推动用稻草围栏建造圆形相扑场地,取代了此前由观众围成的临时人墙,从而规范了比赛场地、减少观众干扰,成为现代相扑竞技场的雏形。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强化民族认同,将相扑与武士道精神捆绑,通过建造国技馆(1909年)、宣扬力士的“忠勇”形象、将其纳入“武道”体系等手段,将它包装成承载武士精神的“活化石”,这项运动彻底升格为“日本国技”。
现状
中国的相扑的慢慢被人民群众从脑海中遗忘,是因元朝“禁武令”而起。在这期间里日本悄悄完成了文化挪用:将相扑与神道教捆绑,把力士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通过《文化遗产法》实现文化垄断。
现如今中国相扑只见于少数人的“隐性传承”中,在民间几乎见不到相扑尤其是女子相扑的影子。古远的角抵技术被融入草原摔跤,青瓷相扑俑成为了博物馆里不会说话的证人。
最讽刺的是,日本相扑界至今不承认中国起源,而中国游客却在东京国技馆疯狂拍照——这场文化博弈,胜负早已写在历史书的夹层里。
从汴京夜市的女子相扑到东京国技馆的撒盐仪式,这项运动见证了东亚文明的碰撞与背叛。那些隆起的肌肉里,藏着中国北方草原的呼啸、宋朝瓦舍的喝彩,那是一个古老民族被遗忘的荣光。
终语
当日本将相捧为“国技”,当韩国为端午祭申遗,我们更应看清:每一笔汉字都是活着的历史,每项非遗技艺都是民族的精神寄托。守护相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莫让千年文明,断于我们这代人的掌心。
参考文献
- 《宋刑统》(963年)中的女子财产权与相扑契约律令
- 《武林旧事》和《梦梁录》提及南宋临安相扑赛事
- 司马光于1063年著有《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
- 日本相扑协会于1936年编撰的《大相扑沿革史》
- 《续日本纪》(725年)、《日本书纪》(720年)记叙的天皇观看相扑
-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2018南开大出版社)
- 鲁小斐发表《中日民族传统体育比较研究》2013年
- 藤生安太郎《作为武道的相扑与国策》(昭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