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令,公布《实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简称《规定》),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以铁拳对抗外部强权打压的新阶段。新规细化了《反外国制裁法》的执行细节,明确了对反制对象的具体措施和查封冻结财产的范围,展现了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与科技战升温之际,不再“单方面挨打”的决心。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旨在重塑中国应对制裁“有来有回”的新形象,更依托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地位,表明其有能力承受反击后果,同时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共同抵御美国的霸凌行径。
自2021年6月《反外国制裁法》出台以来,中国已为反制外部打压奠定法律基础。此次《规定》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反制措施与程序,明确了对参与制定或实施歧视性措施的外国个人和组织的惩罚手段,包括限制其进入中国多个行业、冻结各类财产,甚至禁止与中国相关的进出口活动。这不仅是对美国及其盟友近年来持续升级的制裁与长臂管辖的有力回应,更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不再被动接受单边制裁,而是将以法律为武器,主动出击,捍卫自身权益。
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并掀起新一轮贸易战背景下,中国此举是对“穷凶极恶打压”的必要反制。这种“有来有回”的姿态,既是对内凝聚民心、展示政府决心的体现,也是对外重塑大国形象的关键一步,表明中国有能力、有底气在全球博弈中占据主动。
中国选择此时强化反制措施,背后是其经济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国内市场,中国不仅是消费大国,也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无论是稀土资源出口限制,还是对美企在华业务的调查,这些反制措施虽可能引发一定国际反弹,但中国有能力通过内需拉动和供应链优势化解风险。
例如,美国年初对中国商品加征20%额外关税后,中国迅速反制,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10%至15%关税,并收紧稀土出口。这种精准打击不仅让美国感受到压力,也显示出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话语权。这次新规更多针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封锁,但其影响将波及那些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的国家。这些国家若继续追随美国,可能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关上开放大门。李强总理在近期论坛上重申欢迎外资企业投资,并承诺进一步开放金融、电信等领域。这种“反制与开放并举”的策略,既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为在华外企提供了选择:是配合美国“脱钩”,还是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这将迫使相关企业重新权衡利弊,间接削弱美国单边制裁的效力。
中国强化《反外国制裁法》的意义,远不止于中美博弈。它还为其他饱受美国霸凌的国家提供了借鉴与信心。从伊朗到俄罗斯,许多国家长期面临美国单边制裁的威胁,却因缺乏足够实力而难以有效反击。中国以法律为依托、以经济为后盾的强硬姿态,无疑为这些国家树立了榜样,鼓励它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权政治。也就是说,新规可能促使更多国家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合作成本,尤其是在科技封锁等领域,中国的强硬态度或将动摇部分国家的追随意愿。
总体而言,中国强化执行《反外国制裁法》,标志着其正式迈入以铁拳对抗强权的新时代。这一战略调整不仅重塑了中国应对外部打压的形象,也依托其经济与供应链优势,展现了承受反击后果的底气。更重要的是,中国此举为全球反击美国霸凌提供了新范式。在贸易战与科技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有来有回”的铁拳策略,或将深刻改变国际力量对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