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我等了15年,头发都等白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拿到!"近日,鄂城区检察院检察官的一次上门回访,让老邵这样的普通百姓感受到“科技+检察”的法治温度。当事人老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一场持续15年的"执行马拉松"终于画上了句号。
2007年寒冬,五金店主老邵因2万元货款纠纷,被自称某物资公司员工的肖某等三人围堵, 争执中,肖某的拳脚如雨点般落下,导致老邵三根肋骨骨折,经鉴定构成轻伤。
2008年,法院判决肖某犯故意伤害罪处拘役3个月,并赔偿老邵医疗费等损失39357.43元。然而刑事判决生效后,肖某始终拒不履行民事赔偿,法院执行又因"无财产可供执行"陷入僵局。为生计所迫,老邵辗转他乡务工十余年,直至2021年才重返故里。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鄂城区检察院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执行积案时,敏锐捕捉到该案线索。检察官迅速启动监督程序:6月14日,与执行法官确认案件状态,次日走访申请执行人老邵核实情况,16日通过不动产登记、银行账户、公安数据等系统展开立体化财产调查。
经查询,肖某在2018年、2021年先后购置两处房产,银行存款余额充足,与当年"无财产可执行"的情况严重矛盾。
面对"执行不能"表象下的转移财产嫌疑, 6月18日, 检察机关与法院启动"防转移联动机制" 防止肖某转移财产,提前冻结肖某银行账户;次日发出检察建议要求恢复执行程序。7月22日,法院划拨肖某银行存款39357.43元,这场持续15年的"执行马拉松"终于画上句号。
"从发现线索到执行到位仅用38天,这是数字检察赋能的生动实践。"承办检察官介绍,本案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构建财产追踪网络,创新"建议前保全"机制,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15年风雨路,一头青丝变白发。老邵的遭遇让人唏嘘,但司法科技的进步让"迟到的正义"不再缺席。这起案件也成为检察机关以数字化手段守护公平正义的创新实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被掩盖的真相终将浮出水面,每一份判决书上的“白纸黑字”真正化作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来源 :鄂城检察
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