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成功将人类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然而,许多人好奇的是:月球上没有发射塔,也没有巨型火箭,宇航员是如何从月球返回地球的?

阿波罗登月任务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用一枚巨型火箭直接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并原路返回。



实际上,整个过程采用了“月球轨道交会(LOR)”模式,即飞船在环月轨道上分离,登月舱单独着陆,而指令舱留在轨道上等待对接。

这种设计极大降低了返回时所需的燃料和运载重量。

阿波罗任务使用的土星五号火箭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推力第二大的运载火箭(仅次于苏联的“能源号”)。



它的总高度达110米,起飞重量约3000吨,能够将45吨的载荷送入月球轨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土星五号的主要任务是将飞船“送到”月球附近,而非直接完成往返。

阿波罗飞船由三部分组成:



指令舱(CM):宇航员返回地球时的“座舱”,也是唯一返回地球的部分。

服务舱(SM):提供动力、氧气和电力,在返回地球前被抛弃。

登月舱(LM):分为上升级和下降级,负责月球着陆与起飞。



土星五号将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后,火箭的各级推进器会依次分离,最终只有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继续飞向月球。进入环月轨道后,一名宇航员留在指令舱中,另外两名进入登月舱准备着陆。

登月舱的下降级配备着陆发动机和燃料,用于减速并安全降落在月球表面。下降级在完成任务后成为“发射平台”,永久留在月球上。



登月舱的上升级仅重约4.7吨(包括燃料和宇航员),其设计目标只有一个:以最小动力将宇航员送回环月轨道。由于月球引力仅为地球的1/6,且没有大气阻力,上升级仅需达到1.8 km/s的速度(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即可进入轨道,与指令舱对接。



对接完成后,宇航员转移至指令舱,登月舱被抛弃。服务舱的主发动机点火,将飞船推离月球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接近地球时,服务舱被抛弃,指令舱以高速再入大气层,最终通过降落伞溅落在海洋中。

许多人疑惑:为什么从月球返回不需要巨型火箭?这涉及几个关键物理原理:

地球逃逸速度:11.2 km/s(需要巨大能量克服引力)

月球逃逸速度:2.4 km/s(仅为地球的1/5,能量需求大幅降低)



火箭所需燃料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从月球起飞的速度要求更低,因此燃料需求呈指数级减少。例如:

从地球起飞需要速度11.2 km/s → 能量需求为125.44单位。

从月球起飞仅需2.4 km/s → 能量需求为5.76单位,相差近22倍。

登月舱的上升级仅携带必要燃料和生命支持系统,重量极轻(约4.7吨),而土星五号的近地轨道运力达140吨。这种设计使得小型上升级足以完成月球起飞任务。

阿波罗计划共执行了6次载人登月(11号至17号,除13号失败),带回约382公斤月球样本。



但自1972年后,美国再未载人登月,原因包括:

高昂成本:每次任务耗资约250亿美元(现值),远超科研预算。

政治目标达成:冷战期间,美国已通过登月证明技术优势。

转向深空探索:NASA将资源转向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和火星计划。

总结就是,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并非依赖“魔法”,而是通过精密的工程设计和物理原理实现的。从月球返回的关键在于:

月球引力小,逃逸速度低。

登月舱上升级专为轻量化优化。

指令舱与服务舱提供地球返回的动力。



如今,随着中国嫦娥工程和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推进,人类重返月球已进入倒计时。我国早就确定在2030年之前载人登月,一起期待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