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午,徐家汇源景区迎来一个由亲子家庭组成的“海派寻源巴士之旅”团队。以“风云深处·科技之光”为主题,他们从上海气象博物馆出发,途经上海地震科普馆,最终登上佘山之巅的天文台,在春风中开启了一场“科学寻宝”之旅。
“上海气象博物馆前身为徐家汇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是中国唯一的百年气候站。”解说员一边解说,一边引导众人穿过上海气象博物馆拱形门廊,“这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百年气象观测场”。8岁的小张同学目不转睛地看着庭院中的百叶箱,在思考它如何记录温度,小张的父亲用手机拍下这专注的一幕:“课本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孩子眼睛都在发光。”
走进博物馆,大家又被从1872年至今上海的年平均温度变化柱状统计图吸引。一路参观下去,看百年气象监测手稿,感受上海气象的变迁,在绿幕前当一次气象预报员……
参观完上海气象博物馆,大家登上大巴,转场至位于佘山脚下的上海地震科普馆。
“我国处在什么板块,为什么地震多发?上海为什么地震比较少?”在上海地震科普馆里,讲解员频频向小游客们抛出问题。“我知道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频繁。”小小的脸庞上带有一丝得意。“上海地震少,是因为上海处在泥沙冲积带上。”另外一张小脸庞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孩子的表现令家长们颇感自豪,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上海地震科普馆有图片有模型,还有模拟震后场景的“灾难走廊”,“相信这些都将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敬畏自然的种子。”
参观完上海地震科普馆,大家向位于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进发。在佘山天文台,当孩子们仰望着佘山天文台镇台之宝——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时,都发出了惊叹,“哇,这么大的望远镜!”
“希望孩子们明白,科学认知需要多维视角。”活动组织方、徐家汇源运行管理部主管顾钰燕表示,这条“气象—地质—天文”的串联线路,跨学科联动,从去年4月份开辟以来,很受亲子家庭欢迎。徐家汇源景区将继续进行类似的尝试,深度挖掘徐家汇源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开设系列课程,以儿童的视角,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发现、阅读思考、沉浸体验等方式,在行走中记忆,在游玩中收获,进而培养出合格的海派文化守护者。
记者:王永娟
编辑:宁平英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