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随时可能出门,主理有空可以帮忙清理一下剧院哦!没事的话可以先下线休息一会儿呢,过几分钟也许她们就回来了呢~”
由灵犀互娱发行,酸石榴的天使棒棒糖工作室研发的治愈养成模拟经营手游《花花与幕间剧》最近开始了二测,正如许多玩家对这个游戏所期待的那样,在游玩《花花与幕间剧》时,游戏无时不刻传递出开头文字所传递出的,满满的松弛感,而这种感觉,在今天许多疯狂卷活动,收割玩家在线时长的手游市场,实在少有。
在背包中为女鹅们准备好吃的点心,在场景中随处点点,佛系上线下线,听听女儿们外出归来时分享自己的见闻和快乐,这样的放置玩法很难不让人想起之前同为灵犀互娱代理的产品《旅行青蛙》,可以说是“佛系放置游戏”的先河之作,也让市场看到了这种慢节奏游戏的潜力。
几年之后,当行业仍在争论“佛系放置游戏是否过时”时,《花花与幕间剧》这款游戏却以日均用户时长23分钟、TapTap评分8.9的数据,印证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在手游市场的极速狂飙中,总有人愿意为“无所事事的浪漫”付费。
被“糖衣炮弹”哄成胎盘:
温柔永远是必杀技
照顾到玩家们的情感需求,永远都是这类游戏的设计目标。那么在这方面,《花花与幕间剧》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头身Q萌角色,立体软糯的质感,高饱和度暖色调,是许多玩家初玩这个游戏的第一印象。游戏界面以剧院为框架,划分舞台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动态元素(墙壁上的窗帘随风微微晃动)与细腻的光影渲染,构建出绘本般的治愈空间。
吃,都给她吃
各种扁平肌理风格的立绘,搭配上浓厚的暖色调,通过手账式界面布局自然地融入UI系统,这些精美的插画也在持续激发玩家的收藏欲望。诸如此类的设计让玩家对“女儿”的喜爱也成功破圈——许多男性玩家表示这游戏一定是“猛男必玩”。
而治愈系的视觉呈现仅是叩开玩家心扉的敲门砖,游戏中对角色生活系统、角色台词、角色动作深度塑造,才是赋予游戏“温度”的不二法宝。
首先游戏以“治愈系剧院经营”为题材载体,塑造了3个个性鲜明的角色:
1. Paki(元气小狗)
paki调皮的日记
“好奇爆表的小话痨”,经常又跑又跳,干什么事情都活力满满的Paki,成为了许多玩家的“情绪充电站”。其无条件的活力释放,满足了许多用户对正向情感反馈的需求。
2. Peacoo(傲娇星人)
表面臭屁爱耍帅嘴还硬,实则经常通过一些默默的付出,照顾到剧院中的所有人。作为女性角色却有着正太般的可爱,偏中性设计的“Pea宝”也受到了许多妈妈的喜爱。
3. UNO(神秘外星人)
身着玩偶服的章鱼小妹,豚鼠一般稳定的情绪和稳定的表情,不会说人话(说话只有paki听得懂)。这个在当下流行的“情绪稳定”的设计语言给了不少玩家较强烈的精神共鸣。
三个角色个性鲜明而又在生活中互为补充,看似比较“无厘头”的“拯救剧院”戏码,在三位崽崽的加持下,也变得温情满满。
是的,除了"备餐-出行-归家"的基础循环外,为了能更多角度地展示崽崽们的美丽,游戏在剧院演出系统方面也很用心思——除了要让崽崽学习剧本,还要慢慢准备材料、制作演出服(当然这一切也都是准备好材料后,让崽崽们独立完成的)。
在辛苦准备之后,看着崽崽们在舞台上摆出各种可爱的动作,演绎无声的剧情,这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场“玩家”与“崽崽”们的双向奔赴。
游戏的日记系统也进一步完善了这些角色的内核,这个系统会以一两刻钟为单位,随时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记录下三位角色的行为日常,除了有随吃查看进度的功能,还可以发现不少角色的生活小插曲,让角色形象更加地生动饱满。
而当以上的这许多设计可以让玩家开始用'崽崽'“宝子”称呼游戏人物,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崽崽的成长日记'时,这些虚拟存在已突破次元壁,成为承载情感联结的生命体。
“陪伴型”题材玩法永不过时
不管现状如何,2018年初,《旅行青蛙:中国版》刚上线时的“辉煌战绩”确实至今仍历历在目:首月下载量突破2000万,日活跃用户(DAU)峰值达763万,一度超越《王者荣耀》的恐怖数据,早已验证了“陪伴型”玩法对休闲市场的颠覆性力量。
且根据《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显示,中国移动休闲游戏市场收入连续三年下滑(312.74亿元,同比下降1.78%),其颓势背后,除了新品数量日益的下滑这个主因外,背后可能还隐含着玩家对于休闲游戏内购策略的厌倦。近年来,不少"休闲游戏"设置强制在线任务(如准点签到、限时副本),还时不时贩卖一波“数值焦虑”,迫使玩家形成"996式"打卡体验,与其宣传的"轻松解压"背道而驰。
而“陪伴型”玩法的魅力正是“陪伴”二字——玩家不再饰演“操纵者”或“打工人”的角色,而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将游戏角色看成完完全全的,有自己思考的“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玩家“控制”的游戏角色。在《花花与幕间剧》的游戏底层系统逻辑中,制作组无时不刻地在用一些细节设计反复强调这个概念。
除了像《旅行青蛙》一样,角色会随时出门(甚至晚上)外,游戏还提醒玩家放在衣柜中的衣服,角色会根据当日的心情来穿搭,让玩家更省心的同时,也在每次下线上线之际,保留了一些“她今天会穿什么”的期待感。
而烹饪的页面里,也有一个永远属于UNO的小锅子:你永远无法决定别人的锅里到底煮了什么。
玩家们也可以选择多煮一点吃的放在冰箱里,等着宝子们半夜饿的时候来吃两口,而你也仅需要时不时来收空盘子,听听宝子们的“餐后反馈”即可。
正因为有这些有“人情味儿”的设计,随着游戏的进行,许多玩家可能会逐渐意识到:那些被精心摆放在衣柜的服饰,和放在储物箱的道具,本质上是对另一个"灵魂"生活方式的温柔提案。
一句“孩子喜欢”,是多少家长的“无奈”
而这种仅需“放置”的省心绝非系统代劳的敷衍,而是通过底层设计赋予角色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就像现实中的合租室友,你会为TA留一盏玄关的灯,却永远不会干涉TA如何度过夜晚。
佛系“慢生意”如何做?
《花花与幕间剧》用简洁的商业语言告诉我们,佛系“慢生意”的第一步,是抛掉数值,游戏仅采用了装饰性付费这一模式,配合上游戏对角色的塑造和故事叙述,花钱为崽崽们购买衣服、装饰,本质上其实是为“崽崽的人生高光时刻”买单。
琳琅满目的可爱服装攒攒就能全部拿下
佛系“慢生意”的第二步,是降低道具单价——虽然“用户忠诚度高”“付费意愿强”都是这类游戏的显著的市场标签,但这款游戏还是拿出了相对足够的诚意:一元的“剧院众筹基金”、15元的月卡、30元的通行证,远低于市场一贯定价的付费结构,让更多手头越来越紧的家长们更愿意“挤出一点”,为崽崽们付费。可能“薄利多销”也是这种小型团队作品在当下市场环境的“求生之路” 吧。
低价礼包可能成为未来休闲游戏付费主流?
当然,比起商业设计来说,游戏本身带给玩家的总体感觉会更加重要,这种不急不躁的游戏体验,不会催促,也毫无焦虑,只管放手,让崽崽们的快乐浸润自己,真正做到让玩家不是去“杀时间”,而是“养时间”。或许,《花花与幕间剧》正用温暖的设计和佛系的商业语言告诉我们,最高明的商业化,恰是让所有人忘记商业的存在。
作者:大鹏嘚不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