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小米SU7轿车致三人死亡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刷屏。一场交通事故,何以掀起如此大的舆情?

首先,从遇难者加速方面得到的信息是,3月29日晚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轿车在德上高速池祁段行驶过程中撞上了隔离带水泥桩。车辆起火燃烧,但车门却无法打开,2名驾乘人员在车中被烧身亡,一人被破窗救出后,送医院救治也不治身亡。

三位遇难者都是年轻的女大学生,车是从一名女生的男友手里借来的,本是一场愉快的旅行,最终却成了一场悲剧。



小米官方也公布了事发时的车辆信息,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在车辆高速行驶的过程中,智驾系统检测到了路面有障碍开始减速,并切换到人管状态。仅仅2秒后,车辆就发生了事故。

目前的信息表明,车辆在碰撞后电池没有起火,车辆门无法开启。小米给的回应是车内有应急机械开关,但对于不熟悉车辆的人来说,可能很难发现。

从这些信息来看,事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

1、小米SU7的智驾系统反应太慢,发现障碍物到发生事故仅有2秒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安全接管的。

2、小米SU7的车门机械锁太过隐蔽,车辆碰撞后无法打开车门,让乘客丧生了逃生的机会。



尽管这件事中从目前的法律层面,很难确认厂家的责任。因为智驾系统只是辅助,目前还不具备无人驾驶的能力。在本案中,驾驶员显然没有尽到注意义务,过分依赖智驾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外,车门的应急机械锁设计太过隐蔽,但这样的缺陷是产品的一部分。发生事故后再来追究车辆设计上的瑕疵,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涉事的不是小米SU7,而是一辆传统的燃油车辆,或许事故就不会发生。正因为如此,社会的舆论汹涌,尤其是那些对新能源车辆存在成见的人群,把这次事故作为了新能源车不够安全的又一佑证。



4月1日当天,小米的股价下跌超5%,不难看出这场事故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新能源和传统油车之间的观点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以一场极端的事故来全面否定某个品牌甚至是新能源车,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的。

新能源代替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智驾系统代替人工驾驶也是不可逆的潮流。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国民的安全意识和科技发展不匹配。

很多新能源车的事故中,很多是因为智驾系统引发的,不可否认,现在的智驾系统还不够智能,远达不到完全替代人工的程度,车企和相关法律也有详细的说明。一些驾驶者过分依赖科技,丧失了基本的常识和安全观念,才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一场事故不应该成为阻碍科技进步的墙,而应该成为其他驾驶者的警钟。科技永远不会完美无缺,生命安全还需要自己来把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