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讨及两岸统一的问题时,"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这两种方式总是无法避开。不过在近些年,台湾的军事专家谢寒冰则敏锐地指出,大陆正在有一种新的方式来促使两岸统一,并且这种方式不费一兵一卒,台湾自己就会回归。
那么他口中的新方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从历史来看,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1981年9月,叶剑英元帅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第三条给予台湾保留军队的特殊待遇。到了九十年代,汪辜会谈开启制度化协商,以及2010年ECFA的签订,给两岸带来了经贸黄金期,尤其是对于台湾方面来讲,可谓是获利颇丰。
然而,台湾当局在享受大陆惠利后,却将经济收益转化为军购,仅2024年的新增军费就占了GDP的3%,并且与美国签订了超20亿美元军售协议。
这种政治上的"以怨报德"迫使大陆重新审视对台策略。当和平善意屡遭践踏,调整施政重心就成为必然选择。
而谢寒冰口中的“新方式”便是基于此背景而出现的:通过军事威慑、经济施压、行政管控等多维度手段形成综合压力,迫使台湾社会正视现实走向统一。
首先,大陆在军事层面展现出的战略耐心最值得关注。解放军近年来已形成常态化战备警巡,075型两栖攻击舰与071型登陆舰频繁现身台岛以东,配合驱逐舰群形成立体封锁。这种部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威胁,而是通过持续存在形成心理威慑。
2024年"联合利剑"系列演习中,解放军首次在台岛东部海域实现航母编队与岸基火力的交叉覆盖,对关键航道形成实际控制。台军退役将领坦言,如今台岛周边12海里外的海域空域已基本失守,军事防御纵深被压缩到极限。
其次,经济手段的精准运用体现出了战略智慧。大陆逐步中止ECFA优惠措施看似强硬,实则是对畸形经贸关系的拨乱反正。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出口享受的关税减免累计超94亿美元,而大陆仅获得不足10亿美元的对等优惠。
当这种单方面让利成为台当局"谋独"资本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2024年两岸贸易逆差仍达千亿美元规模,台湾外汇储备仅够支撑五六年的事实,让"穷台战略"具备了釜底抽薪的威力。
而海警力量的创造性使用堪称点睛之笔。在金门海域,大陆海警船已突破所谓"禁限制水域"实施常态化巡航,台方海巡船从最初的对峙驱赶,到如今避而不见的态度转变,生动演绎着执法管辖权的此消彼长。
这种非军事化的管控手段,既避免了战争风险,又实现了事实上的海域控制。就像当年通过海警船实现对黄岩岛、钓鱼岛的实际管控那样,大陆正将台岛周边海域切割成网格化的管理单元。
基于此,台湾民众的心理变化就值得玩味了。当越过所谓"海峡中线"的我军战机从年度个位数激增至每月数十架次,大陆海警船出现在基隆港外6海里处不再成为新闻时,这种"习以为常"心态,正是最危险的认知驯化。
如今的金门渔民在遇险后选择直接呼叫大陆海警已成常态,台中港货轮为保航线主动向大陆报备也渐成惯例。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效应,正在重塑台湾社会的集体认知。
除此之外,国际环境的变化同样助推着"逼统"进程。美国虽然持续对台军售,但2024年向台湾交付的所谓"非对称作战武器"多属单兵装备,暴露其"武装台湾"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当美军在琉球与菲律宾的基地群日益暴露在解放军火力覆盖之下,所谓"驰援台湾"的承诺愈发显得苍白。大陆海警船在台海争议水域的每一次成功执法,都在国际社会强化着"中国拥有主权"的认知烙印。
面对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施压态势,台当局的应对愈发捉襟见肘。所谓"豪猪战略"在解放军立体封锁下沦为笑谈,鼓吹的"源头打击"能力面对大陆纵深防御毫无胜算。
当大陆渔船自由出入传统渔场而台方海巡不敢阻拦,金门供水管道成为生命线而台当局无力自建海水淡化厂时,治理能力的优劣对比已不言自明。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挤压,正在消解"台独"势力的抵抗意志。
大陆现阶段采取的"逼统"策略,本质上是通过展示实力来打破台湾当局的侥幸心理。当台湾社会真切认识到"拒统无出路、外力靠不住、拖延无希望"的现实后,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就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