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复杂的欧洲安全形势,英国的“自愿联盟”战略本质上是一场危机驱动的外交实验。
2025年3月,英国伦敦举行了关于欧洲防务自主和乌克兰问题的峰会,并与法国共同推动建设了企图结束俄乌冲突的“自愿联盟”,作为和平协议的可行性保证。此举不仅是对俄乌冲突的回应,更折射出英国在后脱欧时代的战略焦虑。
面对美国对欧安全承诺动摇与脱欧后英国自身的经济压力,英国试图以美欧之间的平衡者、欧洲防务领导者等身份重获影响力。然而,鉴于英国脱欧后英欧关系的结构性问题与美国对欧的强大掌控力,英国政府在外交领域求变的努力是否有效依然存疑。
新华社资料图
英国缘何选择“自愿联盟”
工党上台以来,外交政策基调就是“重联英国”,其核心诉求之一就是通过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防务合作提升英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并修复脱欧后受损的双边关系。脱欧后,英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短期内难以化解,但防务合作被视为绕开经贸争议的突破口。伦敦峰会刻意选在欧盟布鲁塞尔防务峰会前夕举办,也是为了抢占欧洲国家关于俄乌冲突议程的主导权。通过主导“自愿联盟”的行动,英国试图向欧洲传递信号:它仍是欧洲安全不可或缺的参与者,而非“脱欧后的局外人”。
同时,脱欧后英国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周期,稳定经济也被工党政府视作执政的首要目标。这构成了推动英欧防务合作的另一动机,即确保英国参与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从而稳定脱欧后的经济基本面。若能借俄乌冲突问题加深与欧盟国家的防务合作,则英国政府既能回避敏感的单一市场争议,又能参与欧洲防务基金等机制涉及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为英欧之间更广泛的经济合作铺路。
“自愿联盟”中英国的角色
究其根本,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对北约的消极态度持续发酵,欧洲在美战略版图中的优先级进一步降低,这对欧洲防务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也成为英国推动“自愿联盟”建设的核心推力。
英国一直试图制定“可提交美国的和平计划”,这是英国政府主动凸显其在美欧之间的中介角色的表现。一方面,通过这一角色,英国可以避免在重要议题上完全依附欧盟。通过安全议题的捆绑,英国既能展示对欧洲事务的参与度,又可避免短期内在移民、关税等敏感议题上与欧妥协,在英欧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塑造这一角色也是英国政府强调自身重要性的重要方式。斯塔默在伦敦峰会中虽然拒绝批评美国的态度,却也默认“欧洲正处于历史性十字路口”,这意味着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美欧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正在扩大,也认识到自己有机会作为美欧之间的桥梁改善其战略环境。
简言之,英国政府既想通过强调对北约的忠诚以维系英美特殊关系,又想通过主导欧洲防务议题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理想状态下,以“自愿联盟”为核心的平衡战略将有效防止英国在核心议题中被边缘化。
英欧防务合作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短期来看,斯塔默确实制造出“欧洲安全中枢”的政治形象,他在峰会中高调宣布,英国拟将额外提供16亿英镑的出口融资,用于购买超过5000枚防空导弹,除此之外,还将向乌克兰提供22亿英镑的军事援助,并计划与法国进一步讨论向乌克兰直接派驻军队的事宜。
但从防务开支占比、军工产能到盟友信任度等指标看,英国根本不具备重塑欧洲安全架构的实力。相比于法德两国对欧盟防务的投入而言,英国目前的国防预算占GDP的2.3%,预计在2030年左右增至3%,预计增速低于德国,而英国现役军队数量仅为法国的一半,这些短板令盟友质疑其领导力的可持续性。美国对欧洲防务日渐冷淡的趋势也会令英国在美欧之间的中介作用大打折扣。
面对日趋复杂的欧洲安全形势,英国的“自愿联盟”战略本质上是一场危机驱动的外交实验,其短期成果更多依赖峰会塑造的象征意义,而欧洲盟友之间的矛盾乃至美欧之间的分歧并不会因为英国政府有限的协调得到根本解决。脱欧造成的经济失血仍在削弱英国的军事能力,英美特殊关系的惯性则限制其对欧洲自主的投入深度,而欧盟的战略自主诉求更是与英国希望扮演的平衡者角色直接冲突。这种情况下,英国很难真正成为主导欧洲防卫安全的主要力量。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傅博锐(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 深海盐 深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