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在体育领域的强大,大家都有目共睹。
而在几十年前,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薄弱。
当时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正是我国的第一位奥运金牌得主许海峰。
他当年的那一枪,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彻底开启了中国体育的新篇章。
到现在,这位英雄已经68岁了,而他的现状,却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其实,他的家庭条件很普通。
父亲是军官出身,母亲则是一名普通的管家,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平淡。
小时候的许海峰和其他孩子一样爱玩闹,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射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没有真正的枪械,他就用玩具手枪、弹弓和弓箭来练习。
村里的石头成了他的靶子,每次都能准确命中,小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了初中后,他省吃俭用买了一把气枪,每天拿着它到处瞄准树叶或者罐头瓶。
村里人见了都夸这孩子的枪法厉害。
由于经常听父亲讲述部队的故事,关于枪械的知识听得多了,许海峰心里便埋下了对射击的热爱。
到了80年代初,国内掀起了射击热潮,民间比赛层出不穷。
他在村子里凭借精准的枪法赢得了无数赞誉。
不过,他的母亲对此感到非常担忧。
因为许海峰成天研究枪械,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多次留级。
然而,他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认为如果学业不行,或许射击能成为一条出路。
就这样,许海峰继续磨练自己的天赋。
高中毕业后,他响应号召下乡当了四年知青。
回到城里后,22岁的他只能在化肥店当售货员,生活毫无波澜。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练习射击。
化肥店环境恶劣,他的视力从1.5降到了0.5,但他并不在意。
就在这平凡的日子里,机会悄然降临。
他以前的体育老师已经成为了教练。
想起这个小伙子的出色枪法,特意来找他,问他是否愿意去体校学习射击。
许海峰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售货员的工作,前往巢湖体校深造。
那时正值80年代,射击运动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他凭借着之前积累的基础,在体校中表现得异常出色,让教练们惊叹不已。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他在省级比赛中就夺得了八块奖牌。
凭借这些优异成绩,他顺利进入了安徽省队,训练更加刻苦。
在省五运会上,他以370环的成绩打破了记录,使用的还是一把价值仅60元的老式枪械。
很快,他就被集训队选中。
国家队的教练们也看中了他的潜力。
在全国运动会上,他再次崭露头角,获得两枚银牌,并成功进入国家队。
那一年,他才26岁,短短四年时间就站在了国家级别的舞台上,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代表中国参加手枪慢射项目,带着只有0.5的视力参赛。
比赛中,瑞典选手与他竞争激烈,最后一枪对方打出九环。
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将错失首金时,他屏住呼吸,果断扣动扳机,打出了十环的好成绩。
这一枪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
当国旗升起时,全场沸腾,这一天注定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视力已经模糊到几乎看不清靶心,全靠感觉支撑。
之前在化肥店工作加上高强度的训练,严重损害了他的眼睛。
两年后的亚运会上,他又摘得四枚金牌,证明了自己并非偶然夺冠。
但视力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困扰他的最大难题。
为了健康着想,他在33岁事业正盛时毅然选择了退役。
虽然离开了赛场,但他并未停下脚步。
转身成为一名教练,留在国家队培养新人。
国外俱乐部开出优厚条件邀请他加盟,但他坚定地说“我很爱国”,全部拒绝。
他将运动员时期的经验倾囊相授,白天带领队员训练,晚上熬夜研究战术,连睡觉的时间都很少。
他还参与改进了一些射击规则,帮助新手更快上手。
李对红、陶璐娜等后来的顶尖选手都是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尤其是陶璐娜,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首金,算是接过了他的接力棒。
最辉煌的一次是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
他率领团队一举拿下27枚金牌,将中国射击推向了世界巅峰。
他为人谦逊,与队员们真诚相处,大家都把他当作父亲看待。
接近50岁时,身体实在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调到击剑中心担任领导职务。
可他依旧关心射击队的发展,场外也不忘指点。
即使退役了,他依然在发光发热,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许海峰已经67岁了,仍然住在单位分配的10平米小房子里。
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柜子和一台电脑,布置极其简单。
当年的奥运金牌和奖金,他没有用来买房享受,而是全部捐赠给了贫困儿童。
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运动员再夺首金,他录制视频送上祝福,还用毛笔写下“YYDS”,紧跟潮流。
尽管头发花白,眼神不再锐利,行动也变得缓慢,但他的心依旧年轻。
年轻时忙于训练,无暇顾及家庭,妻子独自抚养女儿长大,他心中一直充满愧疚。
退休后,他把更多时间留给了家人,陪伴妻女过着低调的生活,以至于很少有人能认出他。
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从宿舍搬回了家,始终保持着对射击的热情。
从早年的拼搏夺金,到后来培养队员,再到如今投身公益,他的生命轨迹始终围绕着射击和家庭。
尽管身体状况不佳,视力也大不如前,但他依然是那个充满激情的许海峰,骨子里的那份执着从未改变。
许海峰能够走到今天,除了天赋和努力,家庭的支持以及内心的信念同样功不可没。
他的妻子原本默默无闻,只是一个普通人。
为了让他专心训练,甘愿放弃事业,在家当起全职太太,独自承担起养育女儿的责任。
他常年奔波于各地参加比赛,训练强度极大,一年难得见几次面,家里的一切全靠妻子撑起。
他知道,如果没有妻子的付出,他根本无法坚持到现在。
因此,退役后,他决定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弥补过去的亏欠。
同时,他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从未消退。
面对国外俱乐部的高薪诱惑,他毫不动摇,直言不会为其他国家效力。
这种信念早在父亲讲述部队故事时便已扎根心中。
从夺得首金到培养队员,再到如今的公益活动,他始终坚持着这份信念。
即使眼睛受损,身体垮掉,他也未曾动摇。
教练岗位干到50岁,场外依然提供指导,公益事业也慷慨解囊。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从一个福建小伙子成长为传奇人物,一直坚持到现在。
国家也没有忘记他的贡献,给予了他应得的荣誉。
他在体育界拥有自己的地位和职位,退休后还被两所大学聘为教授,传授相关知识。
像这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变成什么模样,都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尊敬。
参考信息 :观察者网:对话许海峰:从奥运首金到全民体育,我有一个“体育文化”的大国梦中国新闻网:“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