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特斯拉的智驾厉害?
还是国内小鹏、华为、小米的智驾厉害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但真正给出答案的人不多,一则是特斯拉FSD没有在国内真正落地,二则出海的国产智驾也面临着水土不服。
两者之间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标准市场。
但如果只论中国市场,相信很多人会给国内智驾的表现投上一票,但博世的高管显然不这么认为。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近日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称,国内智驾头部彼此差距不大,但“FSD断代领先”国内智驾,至少领先一到两年。
吴永桥表示:“6米长的车,试驾完非常震撼,给我带来三个特点,极度自信、极度安全、极度舒适,三大差异化是国内所有智驾方案无法给我体验的。在我看来,很多人不一定认同,特斯拉一段式端到端的基座模型算法水平是断代式领先国内所有的智驾方案,至少领先一到两年。”
然而他的看法,却遭到了汽车博主的反驳。
汽车博主陈震发文称:“巧了,Cybertruck hw4.0+V13.2.2 FSD 我也是在CES那会试的,但我的感受似乎和他不太一样......”
还有很多问界系,小鹏系的车主也表达了与陈震相同的看法,不认为特斯拉已经强到断代领先。
那么吴永桥没开过国内智驾车型?
作为一个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供应商高管,按道理应该熟知行业的现状,估计车也亲自体验了不少了。且他还是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智驾应该是他格外关注的点。
那么他为什么要如此说呢?
原来多数的文章只给出了我们想看的、甚至激化矛盾的只言片语,吴永桥很多相关的话,多数媒体都没有提取。
吴永桥当时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智能汽车创新技术与产业分论坛上表示,“未来中阶智驾一定不是汽车的灵魂,而是标配,就像今天的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一旦成为标配后,主机厂没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全栈自研,应该交给供应商去做,座舱才是车企差异化竞争的主战场。”
他以比亚迪为例。
今年2月,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标配中阶智驾,算力达到80—150TOPS,拥有高速领航、城市记忆行车、全自动泊车等功能,并在8万—15万元标配此技术。
“在三年之内,8万—15万元车辆将标配80—150TOPS的中阶智驾,主机厂一定会放弃全栈自研。”
吴永桥还预测,三年之后,高阶智驾逐步普及,在15万元以上车型中标配全领域领航,包括高速、城区、全自动泊车等。
吴永桥还指出,中阶智驾的数据闭环和工具链,每年需要投入几个亿甚至数十亿,博世去年在智驾领域投入接近20亿。中阶智驾成为标配后,以博世、元戎启行、华为和momenta为代表的Tier1供应商可以支持七八个客户,几十款车型,甚至50—100个车型。
主机厂投入1000—2000人的团队可能只做10个车型,整体性价比不高。
“主机厂全栈自研过程中,至少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工具链整个打通做好,其实不管是基建、人力还是时间都会消耗主机厂大量的时间。”
至此,才是他想完整表达的一切。
简单总结一下。
1、智驾是趋势,会成为汽车上的标配。
2、国内的智驾做的不如特斯拉。
3、整车厂全栈自研智驾的成本很高。
4、我们博世在智驾领域投入高,也是行业老前辈,完全可以成为供应商。
5、主机厂(整车厂)应该把精力放在高阶智驾供应链无法满足的领域,如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等。
一句话概括,智驾会成为标配,但是你们搞不来,这个钱最好让我博世赚。
咱们再来看一下,大概得汽车产业链。
主机厂(OEM)--一级供应商(Tier 1)--二级供应商(Tier 2)--N级供应商(Tier N)--
每年销售额达到905亿欧元的博世,很显然是一级供应商。
如果主机厂,诸如理想、蔚来、小米、小鹏都放弃了全栈自研智驾,那么像博世这样的一级供应商受益最大。
据麦肯锡预测,软件在D级车(或大型乘用车)的整车价值中占10%左右,预计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将占整车内容的30%。
据德勤测算,预计 2030 年软件成本占 整车 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 50%,包括应用程 序开发、AI 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博世作为传统的Tier1,如果不想沦为硬件代工商,就要打造自己的软硬件全栈能力,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肌肉。
博世预计其软件和服务相关的销售额到2030年初将超过60亿欧元,其中三分之二将来自智能出行业务。
再看一下华为汽车业务。
2024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263.53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3年的45.88亿元,上涨幅度高达474.4%。
其实不光是“这个钱”谁去赚,这里面依然涉及到产业自主性的问题。
吴永桥将“未来中阶智驾”看做标配,就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是发动机、汽车底盘呢?
他说,特斯拉断代式领先国内智驾,而大家熟知的华为,智驾都搞了多少年了?
更久的还有小鹏、理想……
如果真的完全放弃了,各种因素出现,中国车企无法标配某国企业的智驾,是不是又一个“缺芯”时间呢?
此时大家再看一个来自六年前的文件,是否感慨良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