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科技经费超过中央财政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方政府通过科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最新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各区域研发经费的类型有何特点?各区域政府研发经费规模有何差异?各区域高等学校分布及研发经费规模有何不同?以及各区域研发经费投入的重点行业和企业都有哪些?
区域研发经费显著分化,试验发展占主体地位
创新人才和研发经费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科技研发人员增速加快、占比不断提高,人均基础研究经费也在大幅提升,但区域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显示,2022年,广东、江苏、北京在省级行政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排名中位列前三甲,均突破20万人年大关,成为研发人员的核心汇聚地。从研究人员人均基础研究经费来看,全国范围内共有7个省份成功突破10万元的门槛,西藏以21.41万元位于各省市之首,河北省最低,人均仅为4.06万元。
图1 各区域研发人员与人均基础研究经费(2022年)
各地区研发经费的主要类型是试验发展,平均占比为78.1%;其中,福建省试验发展经费占比排名第一,高达90.8%,西藏占比最低,为43.5%。在基础研究领域,西藏、海南和北京位列省级行政区基础研究投入比例的前三强,占比分别为 43.1%、19.1% 和 16.6%。值得关注的是,西藏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 R&D 经费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主要归因于其试验发展投入相对不足。应用研究经费投入在各区域之间的占比差异相对较小,其平均投入占比为13.1%,其中占比超过20%的省份有三个,分别是黑龙江、北京和甘肃。
图2 中国区域研发经费各类型规模(2022年)
政府财政研发经费支出各显神通
地方政府研发经费在规模与结构上各具特色。报告显示,北京市政府研发经费支出领跑全国,突破了1200亿元,占据研发总支出的45.4%;上海、广东两地来自政府的研发经费超400亿元,分别占其研发总支出的28.2%和11.2%。相比之下,虽然西藏政府研发经费支出仅为4.51亿元,但在全社会研发支出(整体规模较小)中的占比高达64.83%,在所有省份中位居第一位。
图3 中国区域政府研发经费规模及占比(2022年)
从结构类型来看,各地区政府财政研发经费支出以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2022年,浙江省政府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最高,为50.51%;应用研究经费占比超过30%的省份有5个,其中贵州省政府位列第一,占比高达59.80%;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比在不同省份差别较大,安徽省为74.96%,但浙江省仅为0.12%。由此可见,浙江省非常清楚政府财政经费支持的方向,不是挤出企业的技术研究支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公共财政作为基础研究投入的主要经费渠道,需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高校研发资源在我国东、西部分布极不均衡
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我国高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显示,2022年,北京高校研发人员达 4.97 万人,研发经费超 237 亿元,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成为高校研发的领军者。而西部地区青海、新疆等8省份高校的研发人员数量均不足1万人,8省份高校研发经费共计35.16亿元,约为北京市的1/7。西藏高校研发资源最为匮乏,仅有研发人员413人,研发总支出不足0.41 亿元。
图4 中国区域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及人员规模(2022年)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普遍呈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远超试验发展经费的特点,但西部地区高校在各类型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上仍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存在巨大差距。北京市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分别达到 73.5 亿元、141.7 亿元、22.4 亿元。这一全方位的科研优势不仅体现了北京市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也反映出北京高校在科研实力、学科布局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相比之下,西藏高校在各类研究经费支出规模上均不足1亿元,其中,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仅为0.04亿元,相当于北京市高校的0.03%;青海省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最少,为 0.06 亿元。这种差距凸显了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研发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西部地区高校在科研发展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教育科研资源向西部地区倾斜,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
图5 中国区域高等学校研发经费各类型规模(2022年)
东部工业与信息技术双强,西部聚焦工业和材料
中国四大区域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以及企业研发支出规模相差悬殊。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上海等地,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与丰富的人才资源,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上长期占据领先地位。
图6 中国区域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研发人员数量以及研发支出规模(2022年)
以2022年数据为例,东部地区企业的研发支出为1.57万亿元,约为西部地区的5.9倍。东部地区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为12.84万个,是其余三个板块数量之和的1.92倍;从研发人员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数量为469.64万人,而东北地区仅有19.28万人。东部地区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有力地支撑了起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出众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与创新高地。
2022年,中国东部地区各省份研发支出排名前三的行业大部分集中在工业和信息技术,例如,北京市研发支出排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工业、信息技术和通讯服务,其研发支出分别为2205.25亿元、796.24亿元、490.75亿元,研发强度分别为2.93%、9.69%、2.62%;广东省研发支出排名首位的信息技术行业研发支出突破1000亿元,天津市研发支出排名首位的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强度高达22.93%。
图7 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行业研发支出比较(2022年)
西部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基础,研发经费投入相对薄弱,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普遍在工业和材料行业研发投入较高。报告显示,四川省工业研发支出为151.95亿元,位列西部地区首位;青海省的日常消费行业研发支出最少,为0.17亿元。同时,不同省份和行业之间研发强度也相差悬殊,西藏的信息技术行业研发强度达到19.66%,而广西的能源行业仅为0.45%。
东北企业研发投入亟待提升,中部企业创新崛起初显成效
企业不仅是科研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还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研发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复兴至关重要。报告显示,2022年东北地区研发支出前三位的企业研发投入规模在四大区域中相对较小,仅有吉林省的一汽解放和辽宁省的鞍钢股份超过了20亿元,黑龙江省支出规模排名前三的上市企业研发支出共计19.92亿元。东北地区企业研发强度排名前三的是长春高新、一汽解放、中国一重,分别为13.17%、7.55%、4.13%。
目前,东北地区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方面潜力巨大,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与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推进落实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逐步崛起,近年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在经费投入规模上虽不及东部,但在部分优势产业与特色领域的研发投入成效显著。2022年,中部各省份研发支出前三位的上市企业中,研发支出超过50亿的共有3个,分别是湖南-华菱钢铁、江西-晶科能源、江西-江西铜业。中部地区企业普遍研发强度较高,其中排名第一的企业是安徽-科大讯飞,其研发强度为17.83%。
图8 中国东北和中部地区企业研发支出比较(2022年)
创新是驱动区域高质量和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态势,并且创新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举措。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推动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本文来源于《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张博、刘培、孙玉涛,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