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400字,预计6.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为推动教材插图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适合新时代教材插图的专业绘者,鲁迅美术学院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联合策划了“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员齐聚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进行了为期90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成果如何?此次美术界与出版界的强强联合,为业内人才培养提供了哪些启示?
3月25日,“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成果展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拉开帷幕。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提供支持,鲁迅美术学院与人教社联合举办,将持续至4月20日。
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里,30位参与项目的学员以饱满的热情与专业的绘画技法创作出来的229幅手绘和板绘作品展陈于此。这些作品涵盖了文学、情境、科普等多种题材,既有传统绘画技法的精湛呈现,也有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创新应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教材插图的多元面貌与艺术韵味。
学员张丹作品展示
正如人教社副社长蒋琦在展览开幕式上所说:“这些精美的作品表明,教材插图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桥梁,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次培训项目是对教材插图创作的实践探索,为将来打造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精品插图,迈出了开创性一步。”
水到渠成的“强强联合”
教科书作为伴随一代代中国人成长的文化必需品,既是知识传递的载体,也是品德培育的土壤。那些泛黄书页间工整的铅笔批注,新课本扉页上稚嫩的姓名书写,不同年代的书香墨痕里,始终贯穿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主线。它们沉淀为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既承载着个体成长的光阴故事,又构筑起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基石。
插图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承担着辅助认知与审美引导的双重功能。它通过视觉化表达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既要符合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又要适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材的视觉化表达,插图既要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又要通过艺术语言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要求创作者在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既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又具有审美启迪作用的视觉符号体系,使教材插图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无声课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强研究,提升教材插图质量。在此背景下,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鲁迅美术学院与人教社合作策划了“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以培训的形式来推动教材插图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更多适合新时代教材插图的专业绘者。
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镇,为培养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新中国美术的摇篮”。人教社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教育出版社,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和教育出版物,是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专业队、国家队、主力军。恰如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李晨所说,双方共有的红色基因使得这种“强强联手”水到渠成。
蒋琦表示,双方的合作基于三方面共识:
一是新时代教材插图工作需要谋求突破与创新。教材插图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媒介,更是促进学生提升素质的有力工具。构建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美学表达体系、强化插图在教材中的育人价值势在必行。
二是艺教融合是数字时代教学形态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通过插图与知识内容深度融合等方式促进艺术与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跨学科、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将中小学美育教育从“软任务”提升为“硬指标”,这意味着基础教育教材建设需要培育一批具备美学艺术素养的教育人才。“我们要通过合作,共同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
30位学员历时90天集中培训
2024年10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员齐聚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开启了为期90天的集中培训之旅。其中,前30天为脱产培训,后60天则为个人创作并接受线上指导阶段。这些学员中,有在艺术中心、博物馆工作的从业者,有在美术院校工作的教师,在文化公司工作的设计师,有在出版社工作的美术编辑,也有毕业于美术学院的自由职业者。
作为此项目的总舵手,李晨及其团队在项目策划、执行至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凭借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深厚底蕴和对教材插图创作的独到眼光,李晨精心策划了培训课程与实践活动,确保学员们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插图创作的专业技能。
2024年10月10日下午,人教社副董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为学员们开启了以“百年教科书沿革与新中国初期教材插图的组织”为题的第一堂专业课程,拉开了整个项目的序幕。
“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元,既注重理论积淀,又强调实践创新。项目特邀人教社编辑、全国插图与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及高校教师组成30人的导师团队,他们通过理论授课、技法示范、创作指导等形式,系统传授插图创作的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学员们系统学习了中国百年教科书插图设计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变,深入分析了当代教材插图的创作理念、插图种类与特点,并通过与学科编辑的交流,深入理解了插图如何更好地体现教材内容。
在随后的考察课程中,学员们走进人教社,感受教材插图设计的时代变迁;深入大连市金普新区红梅小学教育集团金牌园红梅小学等中小学课堂,考察当前各类教材插图的现状,了解学生对插图的认知与兴趣点,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
在学习了插图的表现语言、插图的表现技法、教材插图的分类创作方法等内容后,学员们进行了创作尝试,并通过导师团队的线上指导,不断完善和修改作品,最终呈现出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高质量插图作品。
来自鲁迅美术学院的学员王潇潇表示,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她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创作方向,将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元素,追求插画的科学性、适切性和艺术性。
来自吉林教育出版社的学员郭泊言认为,通过这次培训,他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插图的理念、内涵以及在专业方面努力的方向。“这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严谨,在行业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教社设计部的多位同事也深度参与了该项目,美术编辑霍书源作为此次培训的学员之一,为《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将相和》绘制了一组插图,这组插图是手绘而成,采用了连环画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人物的衣着、道具以及故事场景均经过了严谨的历史考证,画风写实,赋予了故事更强烈的真实感与庄重性,得到了导师团队的一致好评。
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
本次“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成果展以“当春乃发生”为题,主视觉也是春草嫩芽般的绿色。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赵璐在开幕式致辞中称这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她表示,鲁迅美术学院整合了优质师资与学术资源,为学员们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创作平台。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学员们创作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一声集结号角,鲁迅美术学院将以此次项目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出版界、教育界的跨领域合作。
项目成果展现场洋溢着蓬勃的艺术活力。步入展厅,百余幅风格各异的原创教材插图作品以“童趣幻想”“文化传承”等主题分区陈列,参观者穿梭于绚丽画作间,不时驻足品评,培训学员热情地讲解创作理念,现场气氛热烈,指导专家、学员和参观者互动频繁,整个空间涌动着艺术教育的温度,大家都希望尽快将本次培训的成功转化为教科书插图创作的实际成果,从而使产学研达到深度融合。
教材插图需要创新,需要新时代的力量。本次“教材插图创作人才培训”的创作成果是对教材插图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来自艺术院校、出版行业、教育领域的多方力量,在同一个项目中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维度的研究,共同探索教材插图创作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人教社与鲁迅美术学院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以及“教材插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标志着鲁迅美术学院和人教社的合作从阶段性项目提升为系统性工程。中心将致力于推动双方在教材插图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提高教材视觉表达的审美性,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插图质量整体提升。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