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是一年清明节,不少游子已经准备好了回乡祭祖,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清明节上坟可是有很多讲究的,上坟也不能随便上,否则就会犯了忌讳。
就像那句“一代不祭三代坟”,相信有很多年轻朋友根本就不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习俗吧!
«——【·千年古训,由来已久·】——»
要说这"一代不祭三代坟"的讲究,还得从周朝说起。那时朝廷专门设立"大宗伯"官职,掌管祭祀礼仪。《礼记》中明确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
普通百姓虽不能立宗庙,但祭祀祖先也讲究"五服之制",即以自身为中心,上祭父母,下至玄孙,形成严密的祭祀体系。
古时候强调祭祀要合乎礼法,若有人越级祭祀,会被视为"僭越",轻则遭人耻笑,重则可能引来官司。
就像《红楼梦》里贾府祭祖,必定是族长贾珍主祭,其他旁支只能随祭,这规矩半点乱不得。
农耕社会的现实需求更强化了这个传统。过去交通不便,一个家族往往聚居在方圆几十里。清明要祭扫的祖坟多达十几座,翻山越岭得走好几天。
于是一些族老就商议定下规矩:每家只负责直系两代先人,再往上的由家族统一祭祀。这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维系了家族纽带。
从此就慢慢有了“一代不祭三代"的讲究,细琢磨起来处处都透着老祖宗的智慧。
要知道古代讲究"五服之内皆至亲"。清明祭扫时,若晚辈越过父辈直接祭拜曾祖,等于变相否定父辈的传承地位。
这就像接力赛跑,必须一棒接一棒传递,若第四棒选手直接抢过第二棒的接力棒,整个队伍就乱套了。
从现实角度看也合情合理,曾祖辈的往事,孙辈尚能听父辈讲述,到了玄孙辈就只剩模糊传说。就像我爷爷能详细说出太爷爷的生平,到我父亲这辈就只能记个大概,等传到我这里,连太爷爷的名字都记不全了。这样的隔代祭祀,难免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其实清明节还有很多传统习俗需要大家注意。
«——【·清明习俗·】——»
有关清明节的俗语其实还有一句“上坟不过未时”,也就是说不管是扫墓还是上坟时间最好都不要超过下午三点。
古时候认为中午十二点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过了十二点阴气就会逐步加深,如果太晚去上坟很有可能会对自身不利。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毕竟古代交通不便,祖坟一般也都在山野之地,如果拖到傍晚才去上坟,视线肯定也会受影响,甚至有可能发生意外。
所以一般上坟都在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这个时间早上的露水全都散去,方便大家祭拜,道路也更加顺畅。
另外在准备祭品的时候也有讲究,一般会准备几样水果点心和酒水,水果可以用苹果橘子等等,点心就选择常见的中式点心即可,当然也可以准备一些逝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但不宜过多。
据说这些祭品南北方似乎也有不同的习俗,有些地区会把部分供品拿回家食用,当地会认为这是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也是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的祝福。
但也有一些地区认为即便是再饥饿也不能偷吃坟前的贡品,上坟结束后要把贡品都留在坟前,这个就全看各家的习俗了。
除此之外,在上坟时还要在坟头上添一些新土,这寓意着为祖先修缮房屋,但不能破坏坟墓的整体形状,更不能把土添在墓碑上。
不过近年来由于祭祀火灾频发,大家还是要注意祭祀时的安全隐患。
对于清明节的习俗各地大有不同,大家的家乡又有哪些保留至今的风俗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