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环球网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等27国领导人和政府首脑齐聚巴黎,召开支持乌克兰的“志愿者联盟”峰会。据新华网报道,此次峰会意在探讨对乌军事援助,甚至谋划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驻军队。几乎同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邀请,于3月31日踏上对俄罗斯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之旅。这两件事前后脚发生,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值得玩味。
马克龙(资料图)
在巴黎举行的这场峰会上,“派兵乌克兰”成为焦点话题。这一“志愿者联盟”自今年2月组建以来,此番已是第三次峰会,规模与规格均为最高。可现实却给了力推此事的英法一记耳光,会议并未就派兵一事达成共识。意大利外长塔亚尼直言,除非以联合国部队一部分的形式,否则意大利不会派遣部队;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也明确表示,克罗地亚军队不会参与此类行动。诸多国家态度消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欧洲国家在冷战后纷纷缩减军队规模,如今要迅速组建一支规模可观、能发挥威慑作用的部队谈何容易。英国官员曾提及,这支部队可能需要1万到3万名士兵,对当前兵力本就有限的欧洲各国而言,负担沉重。
另一方面,各国国内政治环境复杂,宪法规定、民众意愿等因素,都使得派兵决策难以推进。特别是在欧洲经济普遍面临低增长、高债务困境的当下,各国财政自顾不暇,增加军费、出兵他国更是难上加难。
马克龙(资料图)
即便会议遇阻,英法却仍不死心,马克龙与斯塔默会后宣称,英法将继续推动这一行动。但实际上,英法此举更多像是为了维持自身在欧洲事务中的所谓“主导地位”而进行的挣扎。英国脱欧后,在国际舞台上急于展现影响力;法国则一直试图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但以两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贸然介入俄乌冲突,无疑是在钢丝上跳舞。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犀利指责,英法这是“以维和任务为幌子、策划对乌克兰的军事干预”,并警告称,这种干预极有可能导致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拥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与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绝不可能对外部军事干预坐视不管。
就在欧洲这边暗流涌动之时,王毅外长踏上了访俄之旅。根据外交部发布的消息,访问期间,王毅外长将会见俄罗斯领导人,与拉夫罗夫外长举行会谈。俄罗斯外交部特意指出,双方将针对乌克兰局势展开讨论。当前,俄乌冲突陷入胶着,和平谈判进程缓慢且艰难。中国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王毅外长此时访俄,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在推动俄乌冲突和平解决进程中,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此次访俄,正是中国践行这一外交理念的体现,力求为俄乌双方搭建沟通桥梁,推动和平方案落地。
马克龙(资料图)
从更宏观的国际战略格局视角来看,27国在派兵问题上的分歧,反映出欧洲内部在对俄政策上的撕裂。部分国家试图通过军事介入,打压俄罗斯,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利益;而另一部分国家则担忧军事冲突扩大化,危及自身安全与经济利益。与此同时,美国在这场欧洲事务中的“缺席”耐人寻味。白宫高官甚至嘲讽英法力推的战后向乌克兰派兵计划“只是做做样子”。美国长期以来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复杂角色,既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维持冲突热度,又在适当时候推动谈判,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次对欧洲派兵计划的冷淡态度,或许意味着美国正谋划新的战略布局。而中国在此时加强与俄罗斯的外交沟通,不仅有助于稳定地区局势,也在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有担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国际局势变幻莫测,27国的派兵风波与王毅外长访俄事件,只是这复杂棋局中的两个关键节点。未来,俄乌冲突走向何方,欧洲内部矛盾如何调和,中美俄三角关系又将如何演变,都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