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有一个低调到被人忽视的存在,这就是老挝。老挝的存在感在东南亚是最低的,但它却创造了好几个“东南亚之最”——它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东南亚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南半岛上最弱小的国家,它是东南亚海拔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东南亚的屋脊”,还是中南半岛上唯一一个与中南半岛其他国家都接壤的国家。
去年8月,我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乘坐“澜沧”号动车组,走中老铁路,仅4个小时,就抵达了老挝琅勃拉邦。这还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出国旅行。在国境之南,度过了6天的慵懒慢时光。
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
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
我从云南省西双版纳火车站上车,没过多久就抵达了中老边境中方一侧的磨憨火车站,先下火车从中国海关出境,然后再上火车。十几分钟后又抵达了老方一侧的磨丁火车站,又下火车,从老挝海关入境。从西双版纳到琅勃拉邦总共4个小时的车程,其中有一个多小时在过两边的海关。
我和漂亮的老挝动妹合影。
一、琅勃拉邦:融合东西的古城
琅勃拉邦、万荣、万象,并称为老挝旅游的“三剑客”。我的老挝之旅,就从千年古都琅勃拉邦开始。
琅勃拉邦火车站。
到达琅勃拉邦的次日清晨5:30,晨雾中参观僧侣布施。这是小乘佛教国家特有的宗教习俗,当地居民对走过的僧侣施舍糯米团、饼干等食物,体验老挝人民对于宗教的虔诚和执着,很殊胜。这座城市的一天就从清晨的布施开始。千年以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布施仪式在西萨旺·冯大街上演。还有不少游客举着“长枪短炮”在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每天清晨5点开始,各寺庙的僧侣就如约出现在琅勃拉邦的各条街巷里,当地百姓也早早地蹲守在路边,准备给他们施舍食物。那些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在面对这项神圣的仪式时,却毫不吝啬手中的食物。祖祖辈辈的琅勃拉邦居民遵从着持续了千年的风俗,等待着穿着橙色袈裟、赤着脚、托着锡钵的僧人,在天还没有亮的清晨,穿行过城市的大街小巷。
琅勃拉邦,我给僧侣布施。
琅勃拉邦,清晨的僧侣布施。
琅勃拉邦,清晨的僧侣布施。
琅勃拉邦,清晨的僧侣布施。
参观完布施仪式,清晨6:30,逛逛琅勃拉邦的早市。老挝很多店铺的门口,都悬挂着老挝人民革命党党旗和老挝国旗。
琅勃拉邦早市。
琅勃拉邦早市。
琅勃拉邦早市。
琅勃拉邦一家客栈门前,悬挂着老挝人民革命党党旗和老挝国旗。
逛完早市,回酒店睡了一会儿回笼觉,又启程前往光西瀑布,这里有老挝“黄龙”之称。激流泛过层层叠叠的石灰岩,飞落直下地面墨绿色的深潭。光西瀑布因其喀斯特地貌的原因,水中矿物质较多。我去的时候是雨季,山泉水是碧绿色的;如果是旱季,水还更清澈些,如海水一样湛蓝。欧美游客喜欢跳进瀑布游泳,中国游客一般就是在瀑布跟前拍拍照。
光西瀑布。
光西瀑布的钙化池。
在瀑布前享用午餐。
下午,参观了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这座王宫更像个欧式大花园和东南亚式佛寺完美融合的宅院。这是老挝君主制时代西萨旺·冯国王的王宫,也是老挝末代国王西萨旺·瓦达纳1975年退位前的行宫。这位国王上世纪50年代还访问过中国,他的礼品陈列馆中至今还摆放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精美工艺美术品和纪念品。王宫的寺庙里供奉了一尊超过50公斤的纯金佛像,名为“勃拉邦金佛”,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老挝人最为珍重的国宝之一,琅勃拉邦这座城市就得名于此。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胜利后,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红色政权,这座王宫被改建成了博物馆。宫殿庙宇今犹在,王室成员早已不知何处去。
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
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
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
琅勃拉邦王宫博物馆里的西萨旺·冯国王雕像。
位于湄公河畔的香通寺,是琅勃拉邦最华丽、最神圣又最具代表性的寺庙。直到1975年之前都是王家寺庙、王室私产,不对一般老百姓开放。香通寺最大的特色就是华丽的彩色玻璃马赛克。大殿外墙有著名的“生命之树”马赛克,以深红色的彩色玻璃镶嵌拼接制成。这是琅勃拉邦乃至老挝最著名的图像之一,曾经是《孤独星球》的封面图。另有一扇窗户已经成为某红书上著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站在屋内,把脑袋探出窗户拍照,成为著名的网红一景。
香通寺。
香通寺。
香通寺的“生命之树”马赛克。
香通寺的一扇窗户,著名的网红一景。
傍晚,登上了琅勃拉邦的最高峰——普西山,位于琅勃拉邦老城区中心地带,两侧分别由湄公河和南康河守护着琅勃拉邦古都。普西山虽然是琅勃拉邦的最高峰,但却是市区中心的一座小山峰,高不到200米。该山为全城的宗教圣地,爬山的途中随处可见林立的佛像。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佛则灵”。整个城市被群山环绕,湄公河与南康河在城的两侧静静流淌。
普西山。
在普西山顶俯瞰琅勃拉邦城全景和南康河。
普西山上的卧佛。
从山上下来,乘船畅游东南亚第一大河——湄公河,观两岸风光,听听音乐,喝喝老挝咖啡,感受老挝的慢生活。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出了国就改了名,它也是中南半岛五国共同的母亲河。看过湄公河才知道,原来湄公河是又一条“黄河”,并不是想象中的清澈河流。
乘船畅游湄公河。
乘船畅游湄公河。
在琅勃拉邦的最后一天,前往四五国际射击训练场,小试了一把身手。战绩还不错,打了5发10环、5发9环。我感觉,射击除了要瞄得准之外,开枪那一瞬间发出的气息更重要。
在琅勃拉邦四五国际射击训练场打靶。
在琅勃拉邦四五国际射击训练场打靶。
在琅勃拉邦四五国际射击训练场打靶。
1995年12月,琅勃拉邦整座城市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城市,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在我印象中,这样的城市还有捷克的布拉格和土耳其的番红花城吧。琅勃拉邦,是一座古老的佛教重镇,这里曾是老挝很多朝代的国都所在地;又是一座饱经殖民沧桑的城市,满城皆是烙有法国殖民地遗风的建筑,也让西方游客对此趋之若鹜。琅勃拉邦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西方殖民风格结合最为完好的城市,鎏金铜瓦的佛寺和具有浪漫风情的法式建筑并行不悖地和谐组合在一起,成为西方游客追求的“世外桃源”。琅勃拉邦是老挝的第二大城市,但规模只有中国的一个县城那么大。拿我去过的几个亚洲小城作比,琅勃拉邦之于老挝,相当于丽江之于中国、暹粒之于柬埔寨、博卡拉之于尼泊尔、清迈之于泰国。琅勃拉邦洋人街,像是中国丽江四方街、柬埔寨暹粒夜市、尼泊尔博卡拉嬉皮士街、泰国清迈宁曼路。街上遍布19—20世纪的法国殖民建筑,其中也巧妙地融合了老挝传统建筑风格,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相互融合和多元特色。在街上逛逛酒吧、喝喝咖啡、晒晒太阳,这里是一个值得你静下心来多待几天的城市。在琅勃拉邦发呆,是比肩丽江和清迈的享受,令人心动的存在。怪不得就连浪漫的法国人,也曾在19世纪末被她的懒散安逸倾倒,迷失在这个更浪漫的地方。法兰西最浪漫,琅勃拉邦更浪漫。
俯瞰琅勃拉邦洋人街。
二、万荣:背包驴友的天堂
傍晚,从琅勃拉邦坐绿皮火车抵达万荣。想不到在老挝还坐了一趟绿皮火车。老挝最宏伟的建筑,一是寺庙,二是火车站。因为老挝仅有的几座火车站全在中老铁路沿线,都是中国援建的。
在琅勃拉邦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前往万荣。
万荣火车站。
老挝的人口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32人,仅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所以,在从琅勃拉邦到万荣的火车途中,目之所及,道路两旁,土地基本闲置,与国内的“四海无闲田”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老挝的农田基本不上化肥。这也让我想起,刚到琅勃拉邦的那天晚上,吃了一顿老挝小火锅。荤菜是烤着吃,素菜是涮着吃。感觉猪肉比国内吃起香,蔬菜也是完全绿色有机的,就是农作物不上化肥、纯天然种植的原因。虽然这里的土地很适合种水稻,一年能三熟,但老挝人偏偏只种一季,剩下的两季,宁愿在家休息,也不愿意去工作。所以,虽然地处热带,但老挝大米的口感还是不错的。
从琅勃拉邦到万荣火车沿途的稻田。
从琅勃拉邦到万荣火车沿途风光。
在琅勃拉邦品尝老挝小火锅。
晚上来到万荣酒吧街,享受老挝慢生活。酒吧街很迷你、很袖珍,麻雀虽小,但酒吧却很精致。这里是我来老挝这几天看到的欧美游客和韩国游客最多的地方。整个酒吧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
我在万荣酒吧街喝老挝啤酒。
我在万荣酒吧街的一家酒吧,坐在一把由汽车轮胎做成的椅子上。
万荣酒吧街。
万荣酒吧街。
万荣酒吧街。
万荣酒吧街。
万荣酒吧街。
万荣可以说是老挝自然风光最美的地方,天上有热气球,地上有四驱车,水中有长尾船,岸边有喀斯特,城里有小酒吧,被誉为“背包客的天堂”,是欧美游客和韩国游客趋之若鹜的“户外乐园”,很多韩国综艺节目都在这里拍过。这里的山水与我国桂林有几分相像,也被称为“小桂林”。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山城,一条静谧的南松河穿城而过,留下一道温婉的曲线。夜晚灯光四起,体验当地人淳朴而惬意的慢生活。
第二天早上,冒着瓢泼大雨,慕名来到万荣著名的网红打卡景点——蓝色泻湖。这是从溶洞流出的水,本来也是一处网红打卡地,如果是旱季,水很蓝。但现在是雨季,此刻又在下大雨,所以湖水就只有“黄河色”了。湖边有一棵百年老榕树,将巨大的枝干弯曲着伸向湖面,形成了独特的最原始的天然跳台。湖中的跳水台,旱季有5米高,很多欧美游客和韩国游客喜欢站在这里跳水,但我去的时候是雨季,只有2米高了。湖中还有一个水上秋千,雨季一涨水,秋千被淹没在了湖水中,也没法荡了。看来任何地方旅游还得最佳季节去。
蓝色泻湖,天然跳台和水上秋千。
随后,乘长尾船冲浪南松河。我来到老挝这几天,这才真正看到了美景。万荣是喀斯特地貌,所以南松河两岸的山真有点桂林山水的味道了。而且那天运气超好,在两场大雨的中间,乘坐了这趟长尾船,完美地避开了坏天气。东南亚最美的山水在万荣。
乘长尾船冲浪南松河。
乘长尾船冲浪南松河。
乘长尾船欣赏南松河山水。
乘长尾船欣赏南松河山水。
乘长尾船欣赏南松河山水。
乘长尾船欣赏南松河山水。
三、万象:国境线上的首都
下午,从万荣乘汽车抵达首都万象。万荣到万象的高速公路,简称万万高速,这是老挝唯一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中国云南省援建,大约一小时车程,全程过路费大约100元人民币,所以老挝的司机宁愿跑四个小时老路,也不舍得走这条高速公路。我在高速公路全程,鲜少看到对面有汽车过来。
万万高速公路沿途风光。
万万高速公路沿途风光。
万万高速公路沿途风光。
进城前,汽车停在万象郊区班丹贡的南俄河,号称“老挝的千岛湖”,原本是一个大水库,是老挝最大的湖泊,也是湄公河次流域最大的人工湖泊。
乘船畅游南俄河。
乘船畅游南俄河。
进城后,首先游览了万象塔銮,这里是老挝的绝对地标。塔銮对于老挝的意义,如同金字塔之于埃及、吴哥窟之于柬埔寨、泰姬陵之于印度、仰光大金塔之于缅甸、狮子岩之于斯里兰卡。塔銮的主塔形象还出现在了老挝国徽和货币上。金碧辉煌的塔銮是老挝的国家象征和国宝,是老挝寺塔中最为宏伟的一座,也是老挝的佛教圣地。老挝佛教协会、塔銮寺分别分布在塔銮的周围。
塔銮。
老挝佛教协会。
塔銮寺。
万象凯旋门,在总理府旁边,与主席府遥遥相望。官方名称为胜利纪念碑,以纪念过去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老挝人。1954年,法国军队因奠边府战役战败逃走时,留下了这座没有完工的缩小山寨版凯旋门。上世纪60年代末,老挝根据自己的民族风格,由中国政府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花9年帮助老挝重新打造了这座地标式建筑。
万象凯旋门。
万象凯旋门。
万象凯旋门穹顶。
万象凯旋门穹顶。
爬到万象凯旋门楼顶俯瞰万象市容。
老挝总理府。
在万象的第二天下午,避开正午的烈日,等到太阳稍稍落下去时,游览了香昆寺,这也是一座著名的佛像公园。公园在湄公河岸边,湄公河对岸就是泰国廊开府。寺内没有僧人,没有庙宇和殿堂,只有各种形态的佛像散落在草坪上。它可谓是老挝佛教圣地的“小清新”,这是一座拥有200多尊造型奇特的佛教和印度教雕塑的公园。这些雕像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因此,香昆寺被誉为“混凝土创造出来的奇迹”。
香昆寺的“天堂之树”。
香昆寺的“天堂之树”。
爬到香昆寺“天堂之树”顶部俯瞰香昆寺。
香昆寺的卧佛。
香昆寺。
香昆寺湄公河边,河对岸就是泰国廊开府。
万象市人口约90万,大约相当于中国地级市的规模,是亚洲最小的首都之一。万象是老挝唯一一个有红绿灯的城市。万象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建在国境线上的首都,与泰国廊开府隔河相望。老挝虽然是东南亚最穷国之一,但万象市容比想象中要好,城市还算是干净整洁。当然,万象也有东南亚、南亚国家首都的通病,就是堵车很严重。除了寺庙外,万象建得最气派的就是党政机关。
老挝人民大会堂。
老挝中央政府。
老挝国父凯山·丰威汉纪念馆。
位于万象的老挝最高建筑。
万象的一家寺庙。
万象的一座中国道观——福德庙,里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
万象的一座中国道观——福德庙,里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
万象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
万象的一座购物中心。
万象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
万象湄公河日落,河对岸就是泰国廊开府。
最后一天早上,在中国援建的万象火车站,坐上“澜沧号”动车组回到我国云南省玉溪市。万象火车站的电子屏幕上赫然写着“僧侣优先”。的确,小乘佛教在老挝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使1975年人民革命胜利后,佛教在老挝的地位依然没有丝毫减弱,每个老挝男子一生至少出家一次,红色政权和佛教信仰可以在这个国家和谐共存。
万象火车站。
万象火车站的电子屏幕上赫然写着“僧侣优先”。
万象到磨丁的火车票。
从万象到磨丁的动车上,旅途中随手拍。
平心而论,老挝的景观并非特别惊艳。但由于几乎全民信佛,人的心态相当平和,所以才会孕育出被西方人称为“世外桃源”的琅勃拉邦、“背包客天堂”万荣这样的旅游胜地。老挝人的平均月工资大约合六七百元人民币,工资一到手,他们就会去买啤酒喝,几乎每个人都是“月光族”。老挝人对啤酒的酷爱非常适合这里湿热的气候和慵懒的民族性格,在酷热的傍晚,喝上一瓶冰镇的老挝啤酒,非常痛快。老挝人可能是东南亚最爱喝啤酒的民族,老挝啤酒也被誉为“亚洲最好喝的啤酒”。老挝人不爱工作的名号是真的,大多数人拿到工资后,第二天就爽快地“请假”了,过几天又会回来继续待着,反正工作这事儿,大家是能避则避。这是全球“最躺平”的国家,“反内卷”的模板,一个佛系不卷的国度。虽然贫富差距巨大,却并不影响人们平和的心态。小国寡民,自在乐活。
老挝啤酒。
来老挝之前,有朋友半开玩笑地提醒我:护好腰子。来了老挝后,我可以放心地告诉大家:来老挝旅游还是很安全的,由于国小人少、全民信佛,目测老挝社会治安的良好在东南亚仅次于新加坡。老挝不噶腰子,却噶走了我的心。至此,中南半岛五国我已经全部走遍,东南亚十国我也去了一半,距离“十国大东盟”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在东南亚的版图上,老挝实在是最不起眼的山地小国,没有泰国的灯红酒绿,没有越南的漫长海岸,没有菲律宾的椰影婆娑,没有马来西亚的无敌海景,没有新加坡的繁荣现代,也没有柬埔寨吴哥窟那样的国际级大牌景点。作为曾经的澜沧王国的故地,老挝兼有佛家的温良恭俭和法兰西的小资韵味,或许这正是佛系老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