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西方媒体密集炒作的 "掩蔽行动",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防御战。当法国《费加罗报》在头版宣称 "欧洲军工复合体将全力支援乌克兰" 时,其母公司达索集团的股票当日暴涨 7.3%。
这种舆论与资本的联动效应,恰如 2011 年《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中,媒体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影响公众认知的操作模式。
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在 2025 年 2 月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法国 2024 年武器出口额同比激增 120%,其中 "阵风" 战斗机和梭鱼级潜艇贡献了近半份额。
这种增长并非偶然:达索集团 2024 年与印尼、塞尔维亚等国签订的军售合同总额达 55 亿欧元,其背后是马克龙政府的全方位支持 —— 总统出访时必带军工企业高管,甚至在 G20 峰会期间向南美国家推销潜艇。
这种 "军工 - 政治" 共生关系在欧洲具有典型性。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2019-2023 年法国武器出口额增长 47%,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二大军火商。
军工企业
军工复合体通过游说、竞选献金等方式深度介入政治决策,形成 "战争需求 - 武器生产 - 经济增长" 的闭环。正如艾森豪威尔在 1961 年警告的:"军工复合体正在侵蚀民主制度的根基"。
克萨维埃・普萨拉在《成为布丽吉特》中披露,2012 年希拉里・克林顿的备忘录已将马克龙列为法国未来政治核心,尽管当时他仅是一名金融稽查员。
同年,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的伯纳德・阿塔利在内部会议上强调:"马克龙是重塑法国精英阶层的关键棋子"。这种早期布局为其政治崛起奠定基础。
马克龙的投行履历充满争议。其在罗斯柴尔德银行任职期间促成的雀巢收购辉瑞医药案,被曝存在内幕交易嫌疑,但主流媒体对此集体噤声。这种 "媒体共谋" 在 2017 年大选达到顶峰 —— 当竞争对手弗朗索瓦・菲永因 "空饷门" 下台时,《世界报》等媒体用头版头条持续 47 天渲染丑闻,而马克龙的税务稽查记录却被系统性删除。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任命过程同样充满操控痕迹。这位前德国国防部长在 2019 年选举中,其所在基民盟仅获 28.8% 的选票,却通过 "配额交易" 强行上位。德国政治学家汉斯・彼得・马丁指出:"冯德莱恩的施政纲领完全照搬北约战略文件"。
这种政治傀儡化趋势在欧洲多国显现。荷兰首相吕特 2024 年推动的《国防转型法案》,将年度军费提高至 GDP 的 2%,而该法案文本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游说提案高度重合。正如法国政治分析师玛丽・勒庞所言:"欧洲政客正在变成大西洋主义者的传声筒"。
欧盟分歧
俄乌冲突暴露了欧洲中立国的脆弱性。芬兰在 2024 年宣布加入北约,其国防预算同比增加 340%,其中 70% 用于采购美国 F-35 战斗机。瑞典则打破中立传统,向乌克兰提供 "弓箭手" 自行榴弹炮,这些武器的维护合同全部由 BAE 系统公司包揽。
瑞士的立场转变更具标志性。这个自 1815 年以来保持中立的国家,2024 年冻结俄罗斯资产达 230 亿瑞郎,并向乌克兰提供价值 12 亿瑞郎的军事物资。日内瓦大学教授让 - 皮埃尔・施奈德批评道:"瑞士正从永久中立国蜕变为西方制裁体系的执行者"。
当前欧洲政治生态与 1930 年代的德国存在相似性。军工复合体通过资助极右翼政党扩大影响力,如法国 "国民联盟"2024 年接受的匿名政治献金中,43% 来自军工企业。这种 "战争经济" 模式正在透支欧洲社会的承受力 ——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欧洲军费占 GDP 比重达 2.1%,而民生支出同比下降 4.7%。
正如普萨拉在书中警告的:"当政治沦为资本的注脚,民主将变成多数人的暴政"。欧洲民众正在为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买单:德国 2024 年爆发 237 次反战游行,法国 "黄背心" 运动重启,抗议者举着 "要黄油不要大炮" 的标语冲击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