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缅甸大地震,受灾情况几乎辐射整个国家。近乎瘫痪的国家机制下,缅甸政府不得不求助中国。尽管双方在电诈问题上有所争议,但是不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还是国际形象的考虑,中国仍旧在第一时间动用救灾力量进入缅甸。而在最近,有消息显示,这次救援缅甸,中国在天上安排了大动静,尽管成本不小,但却十分值得。
按照“央视”的消息,在缅甸发生大地震之后,我国中国航天下属的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调度14颗卫星变轨,实时对缅甸再去进行观测,向救援队和缅甸政府提供一线情报。
此次中国调度的14颗卫星中,高分系列、环境减灾系列及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等组成了多模态观测网络。根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披露的信息,高分四号地球同步轨道光学卫星、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等,通过变轨调整观测角度,在48小时内完成20次成像,获取16景灾后有效数据,并与历史影像进行对比分析。
而展现出来的东西,非常吓人。举一个例子,在数小时内完成卫星指令修改并进行资源协调,这意味着中国已构建成熟的应急卫星调度体系;而多卫星组合的协同能力,让中国拥有了既能穿透云层识别建筑损毁,又可评估地质结构变化的“全谱段侦察”能力。更不用说,多个同步轨道卫星的变轨,本身就代表了中国拥有非固定区域的快速聚焦观测能力。进一步说的话,就是在未来战争中,近地轨道领域的“制天权”领域,中国已经有了一席之地。绝不会出现俄罗斯在俄乌冲突里的那种被动。
当然了,也必须承认,卫星变轨的问题,其实成本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来说,变轨需要的燃料消耗是最直观的东西,而后者也往往代表着卫星的有效寿命。另一方面来说,空缺出来的卫星轨道,要么重新发射新卫星,填补视野空缺,要么重新变轨回去。不论哪一种,成本都是很高的。
面对缅甸,中国付出这么多成本,是否值得?坦率地说,是值得的。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场科技实力、人道主义和战备测试的三重叙事。一方面是隐性展示的科技实力,也是中国卫星变轨技术的突发性实战测试;另一方面,是积极承担国际公共事务责任,展现“大国形象”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