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30日,又一架飞机在美国坠毁,又一条生命在天际终结。一架西锐SR22型小型飞机从新泽西起飞,途中坠落在富兰克林镇一片丛林地带,飞行员当场死亡。这只是美国近期航空事故清单上的又一桩冰冷数据: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美已发生179起航空事故,其中76起造成伤亡。美国这个曾被视为“航空安全典范”的国家,正陷入一场看似无形却极具杀伤力的“空中灾难”。



这不是偶然的波动,而是系统性崩塌的征兆。从1月29日的庞巴迪客机与“黑鹰”直升机在华盛顿上空相撞、坠入波托马克河,造成64人和3名军人全部遇难;到3月28日,一架满载136名乘客的客机险些与空军军机在空中擦撞,仅百余米之遥;再到如今的小型飞机失事,几乎每隔数日,美国上空就要添一笔事故报告。曾经以科技先进、监管严密著称的美国民航体系,为何如今频频出事?答案很简单:老化、混乱、失控。

美国的民用航空器平均机龄全球居高不下,小型通航飞机更是“飞到报废边缘”。数以千计的私人飞机、教练机和老旧公务机仍在飞行,很多制造于上世纪80、90年代,维护成本高昂,却又缺乏强制退役制度。此次坠毁的西锐SR22虽然不算古董机型,但在美国通航圈里已是“主力老将”,其安全隐患早为业内人熟知。低成本运营、高强度使用、监管疲软,是悲剧频发的温床。



其次是美国空域繁杂,全国超5,000座机场、数万架民用及军用飞机每日运转,而联邦航空局(FAA)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却未能同步升级。过去十年,美国空管系统数字化推进缓慢,雷达延迟、语音指令混乱、飞行计划拥堵等问题频频出现。1月29日那起致命的空中相撞事故,归根结底就是“军民协调机制失败”和“通信中断”双重叠加下的产物。而就在这起事故发生两个月内,又连续发生军民飞机“险撞”,暴露出的问题不止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疲软。

再者,是监管机制的失守。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虽以独立中立著称,但近年在经费压缩、人员流失和政治掣肘下,其调查能力大不如前。事故发生后调查时间冗长、结论模糊、责任难以追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联邦航空局也因内部冗员、信息滞后而频繁沦为“事后反应者”,根本无法对日益复杂的航空运营模式进行前置预警。更糟的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许多FAA关键职位长期空缺、预算遭削、监管标准下调,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这背后,是美国基础设施崩塌的缩影。航空只是冰山一角,从桥梁、铁路、电网到供水系统,美国正加速沦为一个“躺在过去荣光上腐烂的帝国”。而在全球高调输出“安全价值观”、声称“制度优越性”的同时,美国国内却在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层面不断自曝其短。这种“对外强硬、对内失控”的双重现实,正在彻底撕裂它的国际信誉。



当一个国家把更多预算投向全球军事干预、政治扩张,却吝啬于更新本国机场雷达、补修跑道裂缝、升级民航系统,那这场“空中乱象”就不是偶发灾难,而是迟早爆发的系统危机。更何况,美国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优先级。高官们更愿意谈“遏制中俄”“维护海峡和平”,却极少对公众谈“为何美国小飞机如此频繁坠毁”。

美国的航空悲剧,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治理理念的滑坡。在世界期待一个负责任大国时,美国用频繁的坠机事件回答了什么叫“帝国衰退的噪音”。它失去的,不只是几架飞机,更是全球民众对“美国制造”“美国监管”的信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