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化浪潮中,国产车率先打破技术壁垒。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等核心技术,让汉EV、秦PLUS等车型实现“油电同价”,销量直逼特斯拉Model 3。而蔚来ET5、小鹏G9等新势力产品,则以高阶智驾、换电服务等创新体验,在30万级以上市场抢占BBA份额。2023年数据显示,国产新能源品牌市占率已超60%,成为颠覆格局的核心力量。
传统燃油领域,国产车以“越级配置”重塑价值标准。吉利星越L搭载沃尔沃同源2.0T发动机,却以15万级定价对标CR-V、途观L;奇瑞瑞虎9凭借鲲鹏动力+CDC电磁悬架,用20万成本打造40万级驾控质感。与此同时,哈弗H6、长安CS75 PLUS持续以L2智驾、智能座舱等配置“降维打击”,在10-15万主流市场压制合资竞品。
国产车不再局限于低价策略,而是通过高端子品牌提升溢价能力。领克08 EM-P以豪华内饰和混动性能打入25万+市场,订单量超越丰田汉兰达;红旗H9以中式美学设计+3.0T V6引擎,成为政务商务用车新宠。此外,坦克300、方程豹5等个性化车型,以硬核越野性能圈粉年轻群体,甚至出现二手价高于新车的“逆保值”现象。
尽管国产车在配置、智能化等领域已超越同级合资车,但品牌认知度、全球供应链把控仍是短板。未来若能在混动技术、高端服务(如蔚来用户生态)等长板持续加码,并解决燃油车油耗优化、电动车续航焦虑等痛点,国产车或将真正实现从“挑战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较量带来的不仅是更多元的选择,更是一个拒绝品牌溢价“智商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