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F20250401
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993 篇文章
当一个公众人物自杀身亡,事件通常会登上新闻头条,同时被各路社交媒体广为传播。
以韩国女星金赛纶为例,她在2025年2月16日自杀后,事件因涉及顶流男星金秀贤及未成年恋情等敏感议题,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热搜榜持续至今,社交媒体上也涌现大量极端言论。
在这种时刻,除了可以预料到的公众悼念活动,同时,还有一个话题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研究人员指出,每当名人自杀事件曝光,都可能引发我们不愿看到的后续影响。
我们会发现,一旦自杀易感群体得知这样的悲剧,将有更多人产生自杀念头或者实施自杀行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例自杀平均影响至少6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杀传染”(suicidal contagion)。
提及这个话题,就不能不提,让4月1日从此不只是,甚至不再是愚人节的那个夜晚。
2003年4月1日,22年前的今天,享誉华人世界的张国荣,从中国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一跃而下,年仅46岁。
他的离世,不仅是娱乐圈的巨震,也成为心理学中“自杀传染”(suicidal contagion)的典型案例。
张国荣长期受抑郁症困扰,既有生理性症状(胃酸倒流、失眠、幻觉),也承受着心理重压。
童年家庭疏离(父亲风流成性,母亲情感淡漠),公开同性恋身份后的舆论暴力(被媒体戏谑为“基佬张”),以及转型导演的挫败(电影《偷心》因资金问题停拍),都加剧了他的绝望。
离世前一小时,他曾致电好友向太:“你信不信我没有抑郁症?”——这句近乎自证清白的反问,折射出他对病耻感的抗拒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而这一不幸事件发生后9小时内,香港地区有6人选择跳楼自杀,当月自杀率激增32%。
而部分媒体将自杀细节浪漫化(如报道使用“绝色伤口”“飘然而去”等词汇),甚至伪造遗书、编造“降头”谣言,更加剧了脆弱群体的模仿风险。
经纪人陈淑芬接到张国荣最后一通电话:
“你来接我吧,我想趁这个机会再好好看看香港。”
她赶到现场时,目睹他如蝴蝶坠落。陈淑芬迅速用外套盖住他的头部,避免遗容曝光,保全了这位完美主义者最后的尊严。
这一举动也被心理学家视为“自杀报道伦理”的标杆:
保护隐私,即是对生命的尊重。
所以,每逢4月1日临近,我们都要评估,重提张国荣这一悲剧事件,以及近年来诸位名人的离去,该如何把握好其间的尺度。
归根结底,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媒体报道和公共舆论,如何避免对广大受众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认识自杀传染
自杀传染,意思是当与自杀有关的内容被传播后,越来越多的人相继产生自杀念头,或将其已有的自杀念头付诸行动,即实施自杀行为。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围绕三起名人自杀事件,运用动态模型,对高关注度自杀事件的后续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
这三位名人及其离世时间分别为:
1、美国喜剧影星罗宾·威廉姆斯(Robin McLaurim Williams,下文有时简称“威廉姆斯”),离世于2014年8月11日;
图片为:罗宾·威廉姆斯
2、美国轻奢品牌“凯特·丝蓓”(Kate Spade)的创始人凯特·丝蓓(下文有时简称“丝蓓”),离世于2018年6月5日;
图片为:凯特·丝蓓
3、美国名厨兼知名电视主持人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下文有时简称“波登”),离世于2018年6月8日。
图片为:安东尼·波登
研究人员发现,基于上述每个时间点,在其之后的数周,(美国)社会自杀率均显著升高,美国自杀干预热线(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的接线量同步激增。
首先,研究人员对威廉姆斯的自杀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模型数据,得出了两类结果:
1、此前没有自杀念头的群体,其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增加至事发前的1000倍;
2、此前已有自杀念头的群体,其相继付诸行动的概率,或者说,因这一外部影响而将自杀念头转变为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至事发前的3倍,由此导致的自杀死亡风险同步增至事发前的3倍。
同样,研究人员也对丝蓓和波登的自杀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自杀传染规律,发现其数据结果与威廉姆斯的相差无几。虽然,相比威廉姆斯,研究者对这两位名人的相关数据,公开得相对少些。
自杀传染的3种主要途径
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发现,自杀传染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传染:
已有自杀念头的人,在亲眼看到他人自杀身亡后,更可能实施自杀行为,如韩国明星具荷拉在其好友崔雪莉离世一个月后选择自杀。
图片为:三位自杀去世的韩国女星
2、间接传染:
原本并无自杀念头的人,得知媒体关于自杀事件报道的细节(如自杀方式、遗书内容)后,有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3、媒体影响:
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能够加剧或减弱自杀传染效应。渲染性报道使自杀风险放大,而科学传播可降低模仿行为。
媒体报道
对自杀传染发挥的作用
当我们明白“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即模仿具有公众影响力的自杀者(原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翁维特)实施自杀行为,便可得知,媒体对名人自杀事件的报道,如何造成了社会自杀率的升高。
有三个报道特点,均可能促使大众对名人的自杀行为加以模仿,分别为:
对全文内容大肆渲染;
对细节描述毫无避讳;
对逝者本人过度赞美。
图片来源:《魔笛》中帕帕基诺欲自杀的情节
而另一方面,负责任的报道,能制造出“帕帕基诺效应”(Papageno Effect),即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像歌剧《魔笛》中的主人翁帕帕基诺那样,最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放弃自己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这种报道,着重强调预防自杀的资源信息,并在文字中传递希望,从而能够降低广大受众的自杀风险。
据多项研究证实,在罗宾·威廉姆斯离世后,美国的自杀死亡人数大幅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些人选择了与威廉姆斯相同的自杀方式。
据研究人员观察,凯特·丝蓓和安东尼·波登的自杀事件,也引发了与威廉姆斯相似的后续影响。
不过这两起事件所引发的社会震荡,相对弱一点。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后两起事件发生之后的数周内,美国自杀率出现了下降趋势。
这说明自杀传染具有瞬态特点,即自杀率会因其在短期内上升,又继而在短期内下降。
预防自杀传染的4项建议
相关研究特别指出,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和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均对自杀传染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本文向相关工作者提出以下四项建议,供斟酌:
1、涉及自杀话题时,避免传播自杀行为的实施细节。
2、报道自杀事件时,不对其大肆渲染,不采用传奇叙事方式。
3、向大众分享有关心理健康的资源信息,比如自杀危机干预热线的号码。
4、进行相关新闻报道或公共卫生干预时,多传播些励志的真人真事,以促使受众提高心理韧性,加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结语
当广受喜爱的公众人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人间,的确令众人极为悲伤。但这也在提醒着人们,要继续为预防自杀而不懈努力。
我们同时也需要反思: 如何打破“传染链”?
1、即时心理干预的“黄金窗口”。
如中国香港地区推出“健康心灵先导计划”,通过社区层面的早期干预,减少心理健康问题恶化。
2、社会支持的“隐性疫苗”。
比如张国荣挚友唐鹤德,多年来坚持公开悼念,媒体随之呼吁关注心理健康;独居者若能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获得情感倾诉或经济帮扶,其自杀倾向会显著减弱。
3、每个人都是“守门人”。
张国荣最后一通电话未被警觉的遗憾提醒我们:
如果遇到朋友向你“求救”,你直接询问“你是否想自杀”可能挽救生命。
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自杀传染背后的动力,大家就能携起手来,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自杀率,从而减少伤害,同时,也将更有力地帮助到有自杀倾向的人们,使其重拾人生希望,放弃自杀念头和行为。
如果媒体工作者在报道自杀事件时,能坚守负责任的报道态度和内容导向,而公共卫生干预工作者,也能不断促使大众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就将使自杀传染不断减少,继而保护更多的生命。
22年过去,张国荣的歌声仍在,而他的离世依然是一面镜子——照见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盲区,也照见媒体与公众的责任。
每一篇报道、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或托起生命的绳索。
若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黑暗,请记住:
“痛苦不是弱点,求助才是勇敢。”
中国大陆心理援助热线
☎ 400-161-9995(希望24热线,全国覆盖)
☎ 010-82951332(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香港特别行政区心理援助热线
☎ +852 2389 2222(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24小时)
☎ +852 2382 0000(香港地区生命热线)
澳门特别行政区心理援助热线
心理援助热线 +853 2852 5222(澳门明爱生命热线)
☎ +853 2852 5222 / +853 2896 0022(澳门防治自杀求助热线)
台湾地区心理援助热线
☎ 1925(台湾自杀防治中心)
如果是紧急情况(如自杀倾向),建议直接联系当地紧急电话(如110等)。
愿每一次缅怀,都能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Jeffrey Shaman, J., Kandula, S., Pei, S., Galanti. M., Olfson, M., Gould, M., & Keyes, K. (2024). Quantifying suicide contagion at population scale. Sci. Adv.10. DOI:10.1126/sciadv.adq4074
End
作者 |凯文·班纳特(Kevin Bennett),哲学博士。他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教授,在河狸校区教授社会人格心理学。他也是一名播主,主播自己的播客“凯文·班纳特在咆哮” (Kevin Bennet Is Snarling),该播客涵盖三个主题,分别是愤怒、欺骗和欲望。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ChiaChia (217)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书萱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