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海口4月1日电 (刘杨)据海口海关消息,为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海南突出制度集成创新,陆续推进5项便利化措施,为南繁硅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悉,这些举措包括优质农产品出口动态认证+免证书免予备案注册登记考核、隔离苗圃考核互认、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审批新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种苗跨关区附条件提离快速通关模式、海南自贸港进境种苗有条件实施免于口岸检疫采样便利化措施。
据了解,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审批新模式主要内容是,企业在办理进境植物繁殖材料特许检疫审批的过程中,海关认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出具的科研立项证明;海南自贸港进境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种苗快速通关模式明确,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口岸进境运往海南自贸港的种苗,经过口岸海关现场检查并已经取样送检的,不需在口岸等待实验室结果,即可提离到海南自贸港内符合监管要求的场所存放;海南自贸港进境种苗有条件实施免于口岸检疫采样便利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在海南自贸港内用于种子质量检测等特定用途的种苗,从北京等多个口岸进境,经口岸海关现场检查未见异常的,不进行口岸检疫采样,可直接运至海南自贸港内符合监管要求的实验单位使用。种苗使用结束后,全部作无害化处理。在这三项核心政策出台的同时,海关部门还配套了几项政策,一是“进境植物繁殖材料隔离检疫圃考核互认”,即全省农业农村、林业、海关部门考核认可的检疫苗圃三家互认,实现资源互补、执法互助。二是“隔离检疫期间同步开展DUS测试”,即边隔离边科研测试,改串联为并联,节省工作时间。
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处副处长张思春表示,当前,海南省正在全力推动南繁硅谷建设,除了从优化软硬件等多层面入手,汇聚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全方位提升服务质效,助推南繁硅谷建设成型起势之外,还大力培育种业CRO新业态,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开展国际检验检测等新业态需求迫切,种业CRO新业态进出频繁,通关时效要求高,且用于检测的进口样品一般数量较少,经口岸检疫采样后,可能影响检验检测的完整性。
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痛点,海口海关近期推出便利化新举措,这些举措将大幅降低特许审批的办理门槛,有效解决了企业自主科研项目在办理特许项目审批时无法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的难题;同时解决了当前海南国际航线少、进境种苗需从异地口岸通关所面临的通关时间长、种苗存活率低的问题;并对特定用途的种子给予绿色通道,帮助当前开展国际种子质量检测业务的企业解决了因口岸检疫采样后导致样品数量不足,进而影响检验检测的完整性和国际检测能力验证工作开展的问题,极大促进国际种子质量检测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
据介绍,种子进境检测是一项新业务,引进的种子仅用于在实验室开展含水率、净度等质量检测。使用新政策,企业机构可以做到种子样本发出时是什么,收到时就是什么样,实现“无损”通关。这些措施稳步落地,基本建立了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进境种苗从审批到口岸通关,再到后续隔离检疫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绿色通道制度,全面提升了中转基地种苗引进、中转和使用效率。新模式的实施,也彰显了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开展创新业务试点的优势,可为南繁种业培育新型业态、开展国际合作机制交流提供制度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海南已引进珍稀种质资源940批次,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价值超过11亿元,助力加快培育壮大种业新质生产力。
海口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敖必强表示,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下一步,海口海关将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推动“种源+种业+种市”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定位,积极配合海南省和三亚市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月亮岛专区建设,在严守生物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支持种质资源高效便利引进,同时将联合省内相关职能部门探索推进“种质资源库”便利化措施,为实现“向种图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