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的免签范围越来越大,许多外国人也开始疯狂的涌入中国,其中东南亚的游客成了主力军,特别是泰国,人数超过了30万。
然而,和意以往的旅游不同,这些泰国人来到中国后,不是先吃美食和旅游,而是纷纷朝着一个门店跑去。
这疯狂的举动,也是让人明白,旅游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他们另有目的!
泰国市场的疯狂
在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的接机大厅里,大家可以发现,一群拖着空行李箱的泰国游客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步履匆匆,举着手机导航,目标明确地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不是外滩,也不是豫园,而是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
据上海文旅局统计,自中泰永久免签政策实施以来,短短数月内已有超过30万泰国游客涌入上海,而他们的首要行程竟是为了一只名为“LABUBU”的盲盒公仔。
在中国泡泡玛特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因为它的玩偶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虽然对于一些喜欢二次元的人士来说还好,但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但在泰国就不一样了,泡泡玛特在那里可谓是顶流,只要出现新品,不到5分钟便被抢购一空,甚至一款在中国售价百十元的盲盒,在泰国黄牛市场被炒至千元的价格,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争抢,可谓是供不应求。
泰国市场的供不应求与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同一款盲盒,泰国售价最低也得比中国贵上几倍,不仅仅是稀缺性,还有税等东西,但这也抵挡不住泰国人的热爱之心。
并且中国门店独有的“生肖限定款”、“熊猫联名款”等设计,因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泰国消费者眼中的“限量宝藏”。
此外,中国门店的购物体验也成为吸引力之一。上海环球港等商圈的门店内,泰国游客推着购物车扫货,席地而坐整理战利品的场景屡见不鲜,据统计,泰国游客日均消费超3000元,远超欧美游客的平均水平。
中泰永久免签政策实施后,泰国赴华游客量激增200%,便利的签证政策让“打飞的扫货”成为可能,泰国游客从曼谷飞往上海仅需4小时,落地后直奔泡泡玛特门店,甚至催生了旅行社的“盲盒购物专线”,行程包含中文砍价教学和商圈导购。
过去,中国消费者热衷代购海外商品;如今,泰国人教会世界,只要产品够硬,外国人也会跨洋扫货,泡泡玛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潮玩从“本土爆款”升级为“国际硬通货”。
这种“反向海淘”现象不仅拉动了商圈经济,还意外促进了汉语普及,泰国游客为砍价苦学中文,“谢谢”“便宜点”成为热门词汇。
LABUBU的设计灵感源自北欧神话,但其圆眼咧嘴的造型却意外击中了东南亚消费者的萌点,这种情感共鸣超越了语言和国界,成为文化输出的最佳载体。
泡泡玛特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对IP孵化的精准把控,LABUBU的每个系列均融入文化元素,如生肖、传统纹样,并通过高频次上新维持热度,然而,潮玩行业的生命周期较短,唯有持续创新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但盲盒的成瘾性消费模式引发担忧,泰国年轻人中甚至出现“借贷买盲盒”的现象,而黄牛炒作加剧了市场乱象,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是品牌方必须面对的课题。
免签政策为跨国消费提供了便利,但长远来看,需配套措施护航,例如,优化跨境物流、打击假货、开发文旅融合项目,才能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效益。
这些泰国游客虽然目的是泡泡玛特,但在购买完后,依旧是逃脱不了美食和美景的诱惑,不仅自己吃,还会给家人带一些特产。
结语
当泰国游客拖着塞满LABUBU的行李箱离开浦东机场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只盲盒,更是一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共鸣。
这场看似荒诞的购物潮,实则是中国软实力崛起的缩影——它证明,征服世界未必需要宏大的叙事,一只眼睛大大的潮玩公仔,足以让人“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