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凌晨,也门胡塞武装军方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的一则声明震动全球——又一架美军MQ-9“死神”无人机在也门领空被击落。这是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击落的第16架同型号美军无人机,也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军事行动中难以忽视的一次挫败。
MQ-9“死神”无人机,这款造价高达3000万美元、飞行高度超1.5万米的先进装备,曾是美军“技术碾压”的象征。它既能执行长达24小时的情报侦察,又可挂载导弹实施精准打击,被美国视为全球反恐和地区干预的“王牌”。然而,自2023年11月以来,胡塞武装几乎以“定期打卡”的频率击落MQ-9。仅2024年,就有至少4架“死神”折戟也门,残骸或被拖回基地分析,或在社交媒体上成为胡塞武装的“战利品展示”。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军对这一系列损失的反应。2024年2月的新加坡航展上,原计划公开展示的MQ-9无人机被悄悄藏在C-17运输机货舱内,以“未组装”状态示人。美方甚至为F-35战斗机设置双层围栏,禁止观众近距离拍摄,被外界调侃为“心虚的遮羞布”。这种“藏匿”姿态,与MQ-9曾经的耀武扬威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美军技术神话的裂痕。
胡塞武装如何以“拖鞋军”身份屡次击落美军尖端装备?答案藏在伊朗的军事支持与战术创新中。伊朗向胡塞提供了包括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和弹道导弹在内的全套“非对称武器库”,甚至可能协助升级了雷达与电子对抗系统。例如,2023年11月的一次击落行动中,胡塞武装通过雷达锁定MQ-9的飞行轨迹,发射地空导弹精准命中,残骸坠入红海的画面成为经典战例。
此外,胡塞武装深谙“以空间换时间”的游击战术。他们利用也门复杂的地形和广泛分布的防空据点,迫使美军无人机进入低空侦察范围,再以低成本防空武器实施伏击。这种“低成本消耗战”让造价高昂的MQ-9陷入“打不起”的困境——击落一架“死神”的成本可能只需几十万美元,而美军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战略威慑力的消解。
胡塞武装的防空战,本质是巴以冲突外溢的缩影。自2023年10月加沙战火重燃,胡塞便宣布对以色列实施红海封锁,打击“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并誓言“用导弹声援巴勒斯坦”。美军为护航以色列商船,联合英国对胡塞目标发动空袭,却招致更猛烈的报复。2025年3月,胡塞武装对美军航母编队发动第10次导弹袭击,甚至宣称“击中以色列特拉维夫机场”,尽管真实性存疑,但已足够制造心理威慑。
美国的反制策略同样充满矛盾。一方面,拜登政府于2024年1月将胡塞武装重新列为“特别认定全球恐怖分子”,试图切断其国际支持;另一方面,美军空袭未能摧毁胡塞的军事韧性,反而激发其更强烈的反击意志。这种“越打越强”的悖论,暴露出美国中东政策的深层困境:军事霸权无法消解地区抵抗运动的根源——巴勒斯坦问题引发的反美情绪。
MQ-9的接连坠落,标志着无人机“单方面收割”时代的终结。胡塞武装的成功证明,即便弱势一方,也能通过技术适配与战术创新,将高端武器拉下神坛。这种“技术民主化”趋势正在重塑战争规则:伊朗的导弹技术扩散、商用无人机的军事化改造,乃至人工智能辅助的防空系统,都在降低“不对称对抗”的门槛。
对美军而言,MQ-9的挫败不仅是装备损失,更是战略信誉的危机。当“死神”不再令人畏惧,美国盟友体系的向心力可能进一步松动。而胡塞武装则借击落无人机的“政治符号”,巩固了“抵抗轴心”形象,吸引更多反美势力集结。
这场跨越沙漠与海洋的攻防战,早已超越军事较量的范畴。它既是技术对抗的实验室,也是地缘政治的放大器。当胡塞武装用导弹划破MQ-9的神话,他们击落的不仅是无人机,更是美国主导的旧秩序幻觉。未来的战争,或将属于那些善于将枷锁转化为武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