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关于315的热度依然丝毫未减,最近频频有许多商品被曝光,例如媒体检测了13款酱油,就有12款酱油含有镉、总砷。华莱士被爆存在过期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大家还喝的酸奶,也被检测出6种,其实就是“化学糖水”。



原本以为水果应该没什么问题,毕竟它们是自然生长的,除了表面可能残留一些农药,其他方面应该没什么隐患吧!让人意外的是,水果竟然也会被伪造,真让人无语!



近年来,水果市场频现“网红爆款”,从晶莹剔透的金西梅到号称“糖分爆炸”的裂口桃,消费者为高价买单的背后,实则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水果骗局”。

央视调查揭露,这些所谓“稀有品种”“高原特产”,竟是化学加工、次果翻新甚至霉变致癌的产物。本文将深度拆解水果的骗局,揭开水果市场最黑暗的“遮羞布”。



辣椒芒:

畸形果的“逆袭神话” 号称“果核细如牙签”的辣椒芒,实为贵妃芒因光照不足形成的畸形果。果农坦言,这类果实过去被直接丢弃或用于加工果干,如今却以“稀有品种”之名卖到20元/斤,口感与普通芒果无异。

很多人认为,这个是新品种,甚至花高价去购买,殊不知在以前,这个连果商,都是不收的。



商家们把这归结到农业育种上,称其为一种专门培育出来的果核小的新品种芒果,恨不得把人都吸引过来,纷纷掏钱购买。

其实这所谓的“新品种芒果”不过是长得不好看的贵妃芒,可能是生长过程中缺少光照或者微量元素,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些水果在正常的采购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低价被收走,甚至有的直接就被采购方给忽略了。 就这么一堆次品,被水果商一忽悠,转眼就变成了独一无二的高档货,放到市场上能卖出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价格。



藏乌梨:高原神话还是染色游戏?

2025年,网上有种名为“藏乌梨”的黑色水果迅速走红,商家宣称其为青藏高原特产,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梨,很多消费者对此深信不疑,即使每斤高达七八块钱到几十块钱,也有很多人购买。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藏乌梨时,我还真以为遇到了什么稀世珍宝。商家口中的“高原特有”、“富含花青素”让我心动不已。

结果呢?原来这些乌黑发亮的梨子,不过是普通梨经过一番“美容”后的产物。高温加热、表皮氧化,简单几步,一个“天价梨”就诞生了。这哪是高原神话,分明就是一场染色游戏!



金西梅:宝石般蜜饯竟是化工废料?

景区街头,金西梅以晶莹剔透的“宝石果”形象吸引游客,售价高达60元/斤。实则,它是用疏果淘汰的小毛桃或烂李子,经糖精、工业色素腌制而成!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产品添加超标的甜蜜素和防腐剂,消费者食用后“舌头染红”“喉咙刺痛”。

其外壳鲜艳如塑料,甜味刺喉,与天然水果的清香天差地别。

工艺黑幕:商家为降低成本,使用明矾硬化果肉,高温糖渍掩盖腐败,甚至直接用工业染料染色。长期食用或致肝肾损伤。



像这样的水果,你还愿意买来吃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去乱买。

爆炸桃(裂口冬桃)

次品冬桃裂口后包装成“天然爆浆果”,售价翻倍,裂口处易滋生霉菌,黄曲霉素超标风险达20倍。像这样的水果还是不要去吃的好,以免给身体造成大的一个危害。



还有,“水果西兰花”更是把“伪装”玩到了极致。商家把普通的西兰花,特别是那些个头小,或者从大西兰花上切下来的小朵,包装成“水果西兰花”。 说营养价值更高,富含膳食纤维,是减肥良药。他们可能会用“迷你西兰花”、“一口西兰花”之类的名字来卖,还强调食用方便、口感更好。



多年来,部分不良商贩为追求利润,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和表面处理技术来美化水果。 一些经验丰富的果农看到这种现象都会摇头叹息,他们深知真正优质的水果往往并非外表最完美的那些。

市场上那些过分完美的水果,恰恰暴露了人工干预的痕迹。 某些商贩甚至专门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水果美化工艺,从采摘、储存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人工干预,目的就是让水果保持持久的诱人外表。



此外,进口水果市场的造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央视曾曝光一条黑色产业链,国产水果通过贴上假标签,摇身一变成为“进口水果”,价格瞬间翻倍。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对市场的诚信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



总的来说,现在的水果市场,就是专门坑那些追求健康、爱猎奇、瞎跟风的人。

更可气的是,这些“高价水果”往往不安全,吃了对身体也没好处。 想不掉坑?听我的:记住“三高”水果要小心,就是价格高、颜值高、功效高的那种,八成是智商税。



当然,也希望监管部门能给力点,好好管管这些乱象,罚他们个倾家荡产!价格太低的,也要留个心眼,别到时候赔了夫人又折兵。 最重要的是,买东西留好小票,万一出问题了,也好维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